爱国诗词一九二五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爱国诗词鉴赏一九二五年《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

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11)? 携来百侣曾游(12)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13)。指点江山,激扬文字(14),粪土当年万户侯(15)。曾记否,到中流击水(16),浪遏飞舟?

 

【注释】 ①沁园春: 词牌名。词,我国传统歌中的一种特殊体裁,源于隋唐之际,大盛于宋,有 “唐诗宋词” 之说。词原本是配合燕乐曲调的歌词,后来在发展过程中渐与音乐分离,成为纯粹的文学样式。词牌,最初是特定的词原曲调的名称,后来成为特定的词体格式的标目。各种不同的词牌或词调,都有其特定的字数,句数和格律。②独立寒秋: 独自一人伫立在已有寒意的秋风之中。独立指和旧友不在一起,与下文 “携来百侣曾游”相对照。③湘江北去: 湘江发源于广西灵川县海洋山西麓龙母岩,从南到北,纵贯湖南全省,全长八百一十七公里,为湖南境内最大的河流。湘江流经长沙,北入洞庭湖,故说湘江北去。④橘子洲: 又名水鹭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个狭长的江中岛,靠近岳麓山。南北长约十一里,东西宽处约一里。自唐以来,就是旅游胜地。据宋祝穆 《方舆胜览》称,洲上多产柑桔,故名。⑤万山: 指长沙西南的岳麓山和湘江两岸的群山。⑥层林尽染: 林木随山势高下而层叠,故称。⑦漫江: 漫,满的意思,漫江即满江。⑧百舸(ge): 舸,大船。扬雄 《方言》卷九: “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也指一般的船。⑨击: 搏击,状鹰的飞腾矫健有力。翔: 本指鸟儿不扇动翅膀的飞行,在此句中谓鱼儿悠然自得地轻缓游动。⑩怅: 原意是怅惘。这里表示作者 “仰观宇宙”、“俯察品类”,思考人生、社会的复杂心情。寥廓: 浩浩茫茫,无边无际之意。(11)主: 主宰,支配。沉浮: 可指沉没在水底的鱼和浮游于空中的鹰,泛指 “万类” 的升沉兴废。(12)携来百侣曾游: 据 《湖南一师校志》载,1917年毛泽东主持该校学友会时,参加 “游泳部”的同学达八十多人。百侣,泛指许多伴侣。(13)挥斥: 犹奔放。遒: 强劲。(14)指点江山,激扬文字: 意为批评国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据载,1915年9月袁世凯准备称帝,作者曾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9年底湖南掀起赶走反动军阀张敬光的运动,作者是该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15)粪土: 秽浊的泥土。万户侯: 有万户纳税的侯爵,借指盘踞湖南的反动军阀汤芗铭、张敬光之流。(16)中流: 指江河中央水深流急之处。击水: 作者自注云: “击水,游泳。……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鉴赏】 《沁园春·长沙》一开头,就点明时令是 “寒秋”,但全然没有 “悲哉秋之为气也” 的韵味,而是在 “寒秋” 的湘江上展开一幅色彩瑰丽的图景:“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从橘子洲望对面的岳麓山,一层层的树木经霜以后,不仅没有凋落,反而焕发了生机,像染上了一片红色;向低处看,满江碧绿澄清的湘江水透明似镜,成百的船只在江水中争逐行驶,山水相映,动静结合,画面更加生动。

接着,诗人通过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的描写,不断地移动视点,完成由 “独立”到 “流连万象”、“顾盼自如” 的感情演化。“鹰击长空” 的 “击”字,写出雄鹰的矫健飞腾,用 “翔” 来写鱼儿悠然自得的游动姿态,像鸟飞一样。紧接着,诗人面对祖国壮丽的山河,联想到当时人民的苦难,惆怅顿生,发出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疑问: “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自然,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力军,大地应当由人民大众来主宰。但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诗人强烈的革命责任心在这疑问中充分表现了出来,从而自然唤起他对 “峥嵘岁月” 的回顾和怀念。这样,词的上阕和下阕自然地衔接联系了起来。1913年到1918年,诗人在湖南一师读书时,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在河里游泳,故说: “携来百侣曾游。” 同时,他在湖南一师发起组织了新民学会,参加者有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新民学会通过了一个由诗人起草的章程,大意是要有远大的志向,为国家为民族做事。他们风华正茂,“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显露出超人的卓越,爱国、救国的抱负和才华。

在写作上,这首词运用了对偶对照的手法。“万山红遍”和 “漫江碧透”相对照,“鹰击”和 “鱼翔”系对偶,“指点江山” 与 “激扬文字”也是对偶。通过对偶和对照的巧妙运用,诗人歌颂祖国的江山,表达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由爱国转到关心祖国的命运,进而转到青年肩负的时代责任,层层深入,表现出浓烈的战斗激情。

文章作者:明子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