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桃花

温庭筠《反生桃花发因题》咏桃花诗赏析

《桃花·反生桃花发因题》咏桃花诗鉴赏

温庭筠

疾眼逢春四壁空,夜来山雪破东风。

未知王母千年熟,且共刘郎一笑同。

已落又开横晚翠,似无如有带朝红。

僧虔蜡炬高三尺,莫惜连宵照露丛。

桃花开后又发,是一个奇特的物候现象,诗人因有感而作此诗。

首句写为眼病所累的诗人在春回大地之际,家庭生活境遇的贫困情形。“疾眼”即“病眼”,生病轻者为“疾”。“四壁空”,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成都。家居徒四壁立。”《史记集解》引郭璞曰:“言贫穷也。”《史记索隐》案:“孔文祥云:‘徒,空也。家空无资储,但有四壁而已,云就此中以安立也。’”这句以发迹变泰前的司马相如家贫如洗状,来作诗人贫病交侵不得其志的自况,颇为切合。

次句将视角从室内移向山村野外,写一夜春风吹来,山上的积雪消融的景象。“破东风”,即山雪被春风所“破”而融化。

第三、四句中的“王母”指王母桃,古代神话里西王母的仙桃,三千年一结果,食之长寿。据旧题汉班固《汉武帝内传》:“王母下命侍女索桃果,须臾以玉盘盛仙桃七颗,大如鸡卵,形圆青色。母以四颗与帝,三颗自食。桃味甘美,口有盈味。食辍收其核。王母问帝,帝曰:‘欲种之。’母笑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实,非下土所植也。”作者引用汉武故事,赞仙桃甘甜奇异,也就形象暗示了桃花再开之美盛。诗人没有停留于此,且借题发挥,隐寓嘲讽深意。“刘郎”,当亦指中唐著名诗人刘禹锡。其“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再游玄都观》)等诗句,讥刺了在刘禹锡迭遭排挤、贬职后,十多年来,由于投机取巧在政治上愈益得意的新贵,却根植不牢,犹有尽时,随着当权者的失位颓败,很快改变原有的煊赫声势而让位于另外一些人。这自是历史不可抗拒的辩证法。温诗的深刻立意也正在此。“且共刘郎一笑同”,着一“共”字,可见有着相同命运,仕途失意、坎坷的诗人触景生情,与刘禹锡产生了思想上的共鸣。他借桃花再发为题,委婉抒发了厌恶、讥笑那些必然盛极而衰的权贵,显示了乐观的情怀及怀才不遇、抑郁不平的复杂心境。

五、六两句,渲染了春日傍晚桃花再度复开时,在夕阳辉映下隐约呈现的早晨红霞般浓郁绚丽的景色。这两句属对工整。横,充溢。杜甫《送韦十六评事充同谷郡防御判官》:“子虽躯干小,老气横九州。”《礼·祭义》:“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横乎四海。”晚翠,言日暮时苍翠的景色。“似无如有”,切合日暮特征,造成了一种若隐若现,扑朔迷离的朦胧色彩和艺术氛围,富有美的意境、韵味。

七、八两句有机承接上联,展开美好的遐想。“僧虔”即南朝时王僧虔。梁萧子显撰《南齐书·列传》载:僧虔“父昙首,右光禄大夫。昙首召兄弟集会诸子孙。弘子僧达下地跳戏,僧虔年数岁,独正坐采蜡烛珠为凤凰。弘曰:‘此儿终当为长者。”“高三尺”为诗人想象、夸张语。作者设想能持有王僧虔幼时所采制凤凰的高似三尺的蜡烛,不辜负这良辰美景,在沾有露水的花丛之间通宵游赏,及时行乐。古人有持烛夜游之习。曹丕《与吴质书》:“少壮真当努力,年一过往,何可攀援! 古人思炳烛夜游,良有以也。”《宋书·乐志》三《古词·西门行》:“人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而夜长,何不秉烛游?”诗人慨叹桃花再发之美,诗兴勃发,秉烛夜赏桃花的游兴也就油然而生了。

此诗紧扣桃花谢后又开的奇景,反复渲染,想象丰富,故能“穷形而尽相”,“藻思绮合,清丽芊眠;炳若缛绣,悽若繁弦”。(陆机《文赋》)诗人先写春风“破”山雪,暖意融融,揭示桃花再次萌发,绽蕾吐艳的地理、气候环境。次用汉武帝、刘禹锡故事,神思驰想桃果实之甘美、醇香,以暗示桃花复开一时之盛。再传神绘写春日时节夕阳映照下的一幅绝美的桃花晚翠图。结末又奇想自己连宵持古人僧虔巨烛夜游花丛间赏心悦目的佳境。全诗写得含蓄蕴藉,极有情致。开头的“疾眼”、“四壁空”,象征性揭示了诗人窘困、穷苦病累不达的生活境遇。而借写繁盛的桃花复开,比拟那些一朝得意的新贵,固为喧嚣,终不过是昙花一现,此中表现了诗人蔑视权贵和乐观旷达的情怀。在游赏反生桃花美景之时,又发抒了诗人爱美、珍惜光阴,及时行乐的真情。其自伤政治坎坷、身世潦倒和愤慨不平的心绪,自然隐寓其中,意在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