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咏花诗 牡丹

苏轼《牡丹》咏牡丹诗赏析

《牡丹·牡丹》咏牡丹诗鉴赏

苏轼

小槛徘徊日自斜,只愁春尽委泥沙。

丹青欲写倾城色,世上今无杨子华。

这是一首惜花诗。惜花伤春是历代多愁善感的文人吟咏不绝的题材,而苏轼这首咏《牡丹》在无数惜花诗中是别具一格的。一般人们在春尽花落时,方引起无限的伤感,即使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也是在看到两枝残花后引起的惜花之情。而此诗却与众不同,在鲜花盛开之时就想到红衰香褪之日,欲以丹青之笔绘牡丹之艳荣。立意新颖,表达对牡丹的无限怜爱,抒发诗人惜花的深沉的情感。

全诗只有四句,初读仿佛无一句写花,细细玩味方觉诗人赏花、惜花之情深意浓。首句“小槛徘徊日自斜”,写诗人在花苑栏杆边徘徊及自太阳偏西还久久不愿离去。是什么使诗人留连忘返呢?“只愁春尽委泥沙”,一句道出了原因。此句突出一个“愁”字,既点明春日未尽花开正艳,又直抒诗人惜花之情。在小槛徘徊观赏盛开的牡丹本应心旷神怡,为何“愁”呢?原来诗人看到日移影斜,想到春天将要逝去,在花开之日想到花落之时,担心红消香尽,落英满地,将于泥沙为伍,于是一种“红残绿暗吁可哀”(苏轼《惜花》)的惆怅、惋惜之情油然而生。大自然的规律是无情的,春天的脚步是拖不住的,诗人“愁”也无济于事,但又不愿其委于泥沙之中,希望牡丹之美永驻人间,故而“丹青欲写倾城色”,要把牡丹绘上画面而留住春光,让它永“开”不败。此句以“倾城色”三字点题。倾城色本指容貌绝美的女子。汉李延年《佳人》云“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诗人在此乃以花喻人,把牡丹比作倾城的美女。牡丹是国色天香,花中之王,自然是倾国倾城貌了。“名花倾国两相欢”,李白在《清平调辞三首》中也把牡丹与杨贵妃并称,足见牡丹的姿色早为人所道。这样绝妙的牡丹将在春尽之日委身泥沙岂不可惜! 然而怎样才能留住春色呢?白居易是“夜惜衰红把火看”趁着花儿还未衰败,夜里起来举火观花。这未尝不是一法,但终不久长,人则想用丹青之笔绘出倾国倾城之貌,这比白居易的“把火看”似乎略高一筹。紧接着诗人笔锋一转“世上今无杨子华”,要写倾城貌,自然要想到南北朝时北齐画家杨子华了。杨子华善画人物,天下号称画圣。唐画家闫立本云:“自象人以来,曲尽其妙,简易标美,多不可减,少不可踰,其惟子华乎?”(《中国名画家辞典》)诗人不是画家,而善画人像的杨子华又去世几百年,面对盛开的牡丹,诗人束手无策。白居易“把火看”时间虽然短暂,却是力所能及,诗人欲涂丹青,竟无能为力,只有望花兴叹,而留下的又是一片伤感,“愁”肠自然又增加几分。至此,全诗几经周折,怜花、惜花之情已抒发得淋漓尽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