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增强抗击打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的情绪ABC理论告诉我们,引起人各种情绪和行为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对事件的看法、态度、评价等认知。改变人对事件的认知,就可改变人的情绪和行为。这给了我们一个在遭遇挫折时改变负面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就是提高人的认知水平。孩子尚在成长的初级阶段,各种认知处于初形成时期,必然是不成熟的,如果我们能有意识地去纠正孩子不合理的认知,提高他的认知水平,则有助于增强他对挫折的抵抗能力,使他的内心变得强大。
这种情况可以在孩子的生活中找到很多例子。例如:
在一次体育课上,大部分同学跳绳都跳得特别好,唯独一个孩子跳得不好,他很不高兴。这个时候,父母就可以从认知上引导孩子:“一个人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擅长,你不擅长跳绳,但你擅长打乒乓球。跳绳跳得不好不要紧,在你擅长的方面好好努力就行了。没必要拿自己的弱项和别人的长项比。”孩子听后,情绪好转。
女儿剪了个短发,被班里的两名男同学嘲笑“假小子”,女儿回家后特别不开心,说全班同学都认为她的发型难看,她第二天不想去上学了。父母可以这样引导她:“男孩女孩都可以剪短发,并不是说留短发就是假小子,那两名同学的看法是不正确的,不要放在心上。另外,只有两名同学嘲笑你,并不是全班同学哦。说不定其他同学认为你留短发很好看呢,不信,你明天去学校试试看。”孩子听后,情绪好转,决定第二天开开心心上学去。
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心情非常沮丧,认为:“我原来是个优秀的学生,现在不是了,我太糟糕了!”他的不良情绪又引发了不良的行为,无法投入到学习中去。这种行为又会诱发新的不良情绪:“我不能专心学习,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这个时候,孩子的情绪已经非常糟糕了。父母可以这样引导:“一次考得不好不能说明你就不优秀了,你以后还要经历很多次考试,只要继续努力,把后面的考试考好,就依然是个优秀的孩子。而且,一个人优秀不优秀是多方面的,学习只是一方面,不要纠结在这一方面。你看你,球打得好,琴弹得也好,仍然很优秀啊!”孩子听后,认为父母说得有道理,情绪好转。
在这三个案例中,使孩子产生负面情绪或行为的根本原因并不是跳绳跳得不好、留短发被同学嘲笑和一次考试没考好这三件事情,而是孩子对这三件事情的看法。而父母通过纠正孩子对事情的不合理的看法,从而改变了孩子的负面情绪和行为,增加了孩子对挫折和负面评价的抵抗能力。
改变孩子不合理的认知,有点类似我们所说的心灵鸡汤,即从孩子的头脑中拿走没有营养的价值观,再为他输送有营养的价值观,从而赶跑孩子心中的负能量。所以,改变孩子不合理的认知,是教会孩子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用理性的思维赶走感性的情绪困扰。
如果一个人对事物的认识仅停留在感性阶段,那不过是初级阶段,这个阶段,人很容易沦为情绪的奴隶。所以,必须要上升到高级阶段,即理性阶段。所谓理性阶段,就是从更全面、更加客观现实的角度思考问题。当孩子的认知水平从感性阶段提高到了理性阶段,就较少产生负面的情绪和行为。
但要注意,所谓“合理”或“不合理”的认知都是相对的。在孩子看来,他的感性认知也是合理的,父母在纠正孩子的认知时,孩子刚开始可能有抵触情绪,认为父母的看法才是不合理的。所以,父母在纠正孩子的不合理认知时,一定要注意方法,委婉地、循序渐进地进行。不能一开始就粗暴地说:“你这样想是不对的!”而是要温柔地对孩子说:“你看,我们能不能这样想……”
那么,究竟什么是合理的认知,什么是不合理的认知,这两者又该如何区别呢?又如何通过纠正孩子的不合理认知来提高他的认知水平,让他的内心变得强大呢?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绝对化的要求
绝对化的要求是指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认为某一事物必定会发生或不会发生。这种要求通常是与“必须”和“应该”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如“上次他生日我送了他礼物,我过生日他也应该送我礼物”“我必须考到第一名”“他们必须和我做朋友”,这种绝对化的要求通常会让孩子失望。因为这都是孩子的主观愿望,但事实不一定刚好符合他的愿望。因此,当事实与孩子的绝对化要求相悖时,孩子就会感到失望。
父母要引导孩子不要用绝对化的要求去思考问题:“上次他过生日我送了他礼物,这次我过生日他能送我礼物最好,如果不送我也要接受,因为我无法决定别人的想法和做法。”
“我尽量考到第一名,如果考不到也很正常,因为别人也在努力。”
“我希望他们都能和我做朋友,但这只是我的想法,别人不一定是这么想的。”
引导孩子放弃绝对化的要求就是引导孩子不要过于期待和控制结果及别人的想法或做法,因为这是无法控制的。
2.过分概括化
过分概括化指的是以偏概全,以点否定面。在第二个案例中,两个同学嘲笑自己,就认为全班同学都嘲笑自己;或者一次手工没做好,就认为自己是个笨蛋;自己某方面不如别人,就认为自己处处不如别人,从而否定自己的价值,陷入自卑、自责等负面情绪和心理。这种认知显然是不客观的。这个时候,父母就要指出孩子想法中不客观的部分,使他的想法符合现实情况。要引导孩子针对具体的行为来评价自己,不要轻易波及人格。如自己做错了一件事,就反省这件事为什么没做好,而不是由此去否认自己的价值。
3.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是把一件事情的后果想象得过于严重,推论到非常糟糕、可怕、无法挽救的局面。例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就觉得“完了,我考不上好学校了,我这辈子都完蛋了”,从而陷入恐惧、恐慌的负面情绪中。实际上,一次考试没考好并不会绝对导致考不上好学校这个结果,更不至于这辈子都完蛋了。任何一件事情发生后,可能演变出更坏的结果,也可能演变出更好的结果。若只想象它糟糕的一面,显然是不够全面和理智的。
这个时候,孩子要做的是从这种糟糕至极的认知中摆脱出来,看到事物发展的两面性,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做出努力和改变,使事情演变出好的结果。同时做好心理准备,就算最糟糕的结果发生,自己也应该接受。因为,内心强大的标准之一就是想法和行为要基于现实,而不是与现实相反——没发生的去幻想,已发生的不接受。这肯定会让自己的内心痛苦不堪。
简单来说,什么是合理的认知?即大多是基于一些已知的客观现实;能使孩子保护自己,使自己心情愉快;能使孩子更快地达到自己的目标;能使孩子不介入他人的麻烦;能使孩子消除不良情绪。
那什么是不合理的认知呢?即不符合现实,主观臆测;使孩子产生情绪困扰;使孩子难以达到现实的目标而苦恼;主动介入他人的麻烦;长时间无法消除和减轻情绪困扰,造成不适当的反应。
可以看出,这对孩子来说还是比较复杂的,以他们的认知水平和人生经验,尚无法判断自己认知的合理性,这就需要父母去引导。因此,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需要父母的极大参与。但父母也要注意,自己的认知也不是百分之百合理的。事实上,导致不合理认知的三种倾向在成人的世界里也经常出现,所以,父母也需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让自己的认知更趋向合理化,如此,才能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