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每一天的不同,驱逐厌倦

7 寻找每一天的不同,驱逐厌倦

在生活和工作中,人们会因为长期重复做同样的事情而感到厌倦,产生“心理饱和”。那么,什么是“心理饱和”呢?

一个美国人在南非游玩,看见当地售卖一种手工制作的帽子,帽子精致而美丽,让他看了一眼就想买下来,于是上前问:“这帽子多少钱一顶?”

南非人说:“10元一顶。”

美国人觉得贵了,就问:“买10顶这个帽子能给我算便宜点吗?”

南非人回答:“不能,还是10元一顶。”

美国人奇怪了,再问:“那要是我买100顶呢?”

南非人不耐烦地说:“20元一顶。”

美国人吃惊地问:“怎么我买得多了,你反而卖得更贵?”

“做一顶帽子是因为我对它有兴趣,做10顶我也还可以勉强做到,但你要我做100顶,我会烦死的!”南非人如此说道。

总是做一件事,人们的“心理饱和度”到顶了,自然就会感到厌倦。

无论当初我们对某件事情多感兴趣,时间长了,也难免会遭遇“心理饱和”。一旦“心理饱和”了,不如换一件事做,转换一下做事的心情,使身心的倦怠感得到缓解。

詹姆斯·莫法特是一位作家,他在翻译英文《新约圣经》时为了改善工作时厌倦的情绪,在书房里摆了三张桌子。第一张桌子上是他翻译的《圣经》译稿,第二张桌子上摆着他的一篇论文,第三张桌子上摆着他的一篇小说。当他觉得现在的稿子写累了时,就从一张书桌前移另一张书桌前,然后继续写作。


有一位老爷爷的院子特别招一群小孩子喜欢,小孩子总是来这里玩耍,吵得他不得安静,午觉也睡不好。

老爷爷却怎么赶也赶不走他们,这天总算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于是把他们叫到跟前,给了他们每人一元钱,说:“我很高兴你们来这里玩耍,明天也来吧!”

第二天,孩子们又高兴地来了,老爷爷在玩耍之后同样给了他们每个人一元钱,并说:“我很高兴你们来这里玩耍,明天也一定来哦!”

第三天、第四天,孩子们都来玩耍,老爷爷仍然只给他们每人一元钱,孩子们有些不乐意了。等到了第六天时,没有一个孩子再来这里玩耍了,老爷爷终于得到了想要的安静。

任何人做一件事都需要一个初始动机,例如玩耍或者工作,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的初始动机会被很多外在动机所取代,例如薪酬、职位、名声,这会让我们当初的乐趣和兴趣都消失殆尽。遗忘了初衷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工作中体会不到乐趣和快乐,也就逐渐变得厌倦了。

当我们对某件事感觉到了厌烦,就需要进行调整了,要想办法提醒自己回忆起初衷,并带着这份初衷去寻找每一天工作、学习以及生活中的不同,这样才能让自己再次感受到新鲜和乐趣,从而降低“心理饱和度”。

那么,如何在枯燥的工作中寻找不同呢?以一日的工作为例,你可以在每天投入工作前先给自己做一份不同的工作表,分成若干时间段,将在每一段时间内做什么做出明确的划分,今天是上午做报表,明天可以下午做报表;今天是上午开会,明天可以下午开会;昨天上午吃了个苹果,今天上午可以吃块小蛋糕……让每一天都有所不同,尽量保持工作的新鲜感。

此外,你可以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段内只做一件事,例如三十分钟内写一份合同,做不完就放下,再分配另一个时间段继续,或等其他事做完再回过头来写合同,目的就是不让自己因为总做着一件事而感到厌烦。

这样的安排能让人在一天之中做很多事,而且不会觉得厌倦。

生活亦是如此,今天你穿了一套套裙,明天可以换身休闲服;昨天你坐地铁上班,今天不妨骑车上班;前天你晚饭吃的是咖喱鸡,今天不如做道麻婆豆腐……平淡如水的日子会使许多人厌倦与疲惫,当我们可以努力寻找并创造每一天的不同,那么,每一天我们就都拥有了全新的生活。

启示

让每一天都变得不一样,关键在于适当与及时地“变化”。当你发现现在所做的事太严肃,做不下去的时候,可以停下来做一件较为轻松的事情来调节一下,会发现活力又回来了。例如,在家里做家务累了,不妨在书架选择一本书来看看;当做策划案做得头昏脑胀时,可以像小时候那样,随便在本子上用铅笔涂鸦,贴到记事本里去。

当然,有人会说根本没有时间去做别的消遣,那就把精力分配到不同性质的公事上去,以此来改变之前的饱和状态。总之,我们要学会调整固有的节奏与规律,不要像个机器一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