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不同的认知,不同的情绪
俗话说“一百个人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人们在看待生活中的每件事时也是如此。
在某地有一座松寺,规模不小不大,住着大约一百多名僧人,因为寺中有德高望重的和尚,因而,松寺在当地较有名望。这庙里的僧人善于帮人解惑,脾气好,品德高尚,所以,附近的施主们如果遇到了无法解决的难题,都会去松寺听僧人和尚说法,开导开导自己。
有一年,松寺来了一位女施主,她的心情十分不好,脸色很差,已经失眠了好几天,想找位僧人帮自己开解。这位女施主平时就比较多愁善感,属于敏感的性格类型,遇见事情的时候总爱往坏处想,加上性格内向,习惯把心事藏起来不说,因此久而久之,有点儿抑郁了。
女施主连续数天请教寺里的僧人,可她很失望,“无论年纪大的还是年纪小的,没有一个人能够帮我开解!”
眼见寺里的一百多位僧人都快要请教完了,女施主仍然一无所获,十分焦急。最后一位她尚未请教过的僧人名叫摩诃卢,一直躲着不肯见她。
“不如就见见这位摩诃卢吧,如果见了他之后还不能打开心结,我就死心回家去!”
可令她没想到的是,拜见了几次摩诃卢,他都找出种种理由拒绝见她。这反而让女施主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他不想见我,我却非要见一见他不可了,这样难见,说不定这位摩诃卢就是传说中的得道高僧吧?”
实际上,摩诃卢不见她也是有原因的。在寺庙的众多僧人中,他的年纪虽然不小,但却出家最晚,经书读得最少,所以,平日来往的香客与他说话,他都很没有自信,还很紧张,常常磕磕巴巴的,有时候会被其他人嘲笑。
这一次,那么多的师兄都无法解答女施主的困惑,摩诃卢就更加胆怯了,“我肯定也不行,不如躲上几天,等女施主走了再出来,要是我贸然与女施主说话,搞不好会让她的病症变得更加严重。”
可是摩诃卢还是被女施主找到了,这位女施主每隔一段时间就到摩诃卢的住处转悠,害得摩诃卢无法出门。摩诃卢只得对师兄说:“好吧,我去见这位女施主,说明清楚自己的情况,让她去另寻高人吧。”
摩诃卢和女施主终于见面了,女施主看到摩诃卢便觉得心情有些不一样了,因为她过去见的和尚都是一脸严肃。
“但这个人胖胖的,笑容憨厚,看起非常和善,还有些傻兮兮的,有趣啊!”女施主对他的第一印象就很好,心头有了一丝欣喜,“光吃素这个和尚都能长这么胖,看来肯定是‘心宽体胖’的人。”
摩诃卢和女施主闲谈了几句,然后很没有底气地说:“女施主,其实我是一个很愚昧的人,所以很多困惑都解不开。”
女施主听了之后陡然一愣,摩诃卢这句话虽然说得没头没脑,但就是这句话让她眼前一亮!摩诃卢看到女施主这个表情,一时奇怪,也不知道该不该继续讲下去,他沉默了,小心观察着女施主。
结果,这位女施主闭着眼睛想了良久,心中忽然感觉出现了一片光明,豁然开朗。她对自己说:“摩大师真不愧是难得一遇的高僧啊!我一直以来都纠结于一些琐碎的小事,今天大师说得对极了,正因为我是个愚昧的人,所以才总是深陷困惑无法自拔……”
女施主睁开眼睛后打算向摩诃卢道谢,却惊讶地发现他不见了。“摩诃卢去哪里了?”
其实他从刚才起就很忐忑,又发现女施主半天不跟自己说话,唯恐自己闯了祸,好一阵担惊受怕,又是沮丧又是对自己失望,情绪不断变化着,挣扎了一会儿,再也不敢面对女施主,就逃了出去,躲进了住持的房间。
“惨了惨了,她千万不要来找我算账啊。”他躲在住持的床底下,一个劲地嘀嘀咕咕。
几分钟后,女施主找到了寺庙住持,问道:“请问摩诃卢在哪里,我想向他道谢!”
住持笑了,道:“您参悟了吗?”
女施主点点头,向住持说明了自己参悟的过程,面带微笑地把摩诃卢夸奖了一番,这才离开。摩诃卢听了她的话,终于消除了内心的惶恐和不安,开心地从床底下爬了出来,不好意思地对主持说道:“原来,她不是来找我算账的啊。”
住持笑了笑,点化他:“摩诃卢,人的认知各有不同,领悟自有不同,你又何必计较自己修行时间的长短呢?”
从此之后,不仅女施主不再有心病了,这个先前很瞧不起自己的摩诃卢也不再有心病了,变得自信而快乐起来。又过了几年,胖和尚摩诃卢成了这座寺庙中最能帮人解惑的僧人,于是大家都来找他寻求开示。
人的情绪总是在不同的认知之下变得千奇百怪,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不必畏惧情绪。
启示
阿秋法王曾这样说过:“没有的时候不期待,到来的时候不拒绝,失去的时候不遗憾。”这句话能很好地指导我们以正确的观念面对生活,特别是我们不应该对事物报以太高的要求。有些时候,有些事成为了障碍,是因为认知不够,又或者是你有限的认知限制了你的情绪,使得事情变得复杂了。所以,我们需要多听多看,走出现有的小圈子,不再做井底之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