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理性的爱来引导孩子——蒋筑英教子“不比家”

用理性的爱来引导孩子——蒋筑英教子“不比家”

蒋筑英是我国著名的光学专家,生前一直从事光学研究工作。在教育子女方面,他也很有方法。

蒋筑英有一儿一女两个孩子,他特别爱他们,平时不管工作多忙,只要回家,就会给孩子们讲故事。孩子们也都喜欢听爸爸讲故事,每次都被爸爸逗得哈哈大笑。

但是,蒋筑英家的房子很小,一家四口尚且凑合,可隔壁有一个公用的厨房,装了十多个火炉,有5个火炉靠着他家的墙。夏天还算好过,屋里热大不了出去待着,一到冬天,炉子灭了再重新生火时,煤烟直往屋里灌,一家人呛得直咳嗽、淌眼泪。每当这时,蒋筑英只好把孩子们先领到外面,等烟散去了才进屋。

有一天晚上,女儿路平放学回来,又赶上满屋是烟。女儿便抱怨道:“爸爸,我今天去一个同学家,人家的房子特别宽敞,烧的是煤气,又干净又暖和!哪像我们家,屋子小不说,还天天被烟呛。亏您还是个干部呢,房子却这么破!”

蒋筑英听完女儿的抱怨,知道女儿长大了,有想法了,但对一些事情的认识还是不恰当,应该帮她提高认识。因此,他不但没生气,反而笑着对女儿说:“孩子,心宽不怕房屋窄,少年有志不比家啊!”接着,他就和女儿坐在外面,给女儿讲起了安徒生的故事,并告诉女儿,安徒生小时候的生活特别贫困、艰难,但最终却成了大作家。所以,一个人不能选择出身,但可以选择自己的未来。家境贫寒也不是坏事,可以激励自己成就事业。

最后,蒋筑英对女儿说:“你年龄还小,不要动不动就跟别人比吃、比穿,更不要跟别人比谁的爸爸官大、谁家的住房宽敞,多把精力用在学习上,比家庭、比父母不算本事,自己学习出类拔萃,有真才实学,那才算真本事呢!”

听了爸爸的话,女儿笑了起来,表示再也不跟别人比那些没用的东西了。

<<<家教家风感悟

当孩子产生攀比心理后,蒋筑英没有直接批评孩子,也没有为孩子讲什么大道理,而是用讲名人故事的方式,理性地引导孩子规范自己的言行,教育孩子“不比家”,而应比学习、比本事。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攀比心理,和别人比谁家房子大、谁家的车更高级、谁的爸爸官大、谁的妈妈漂亮、谁的衣服贵……有的孩子被其他孩子“比”下去了,回家就耍脾气,指责爸爸妈妈没本事,自己也想要更好的。而有些父母不仅不及时制止和引导孩子的这种行为,反而为了满足孩子的虚荣心理,东挪西凑地借钱满足孩子的要求,以为这样才是真爱孩子,结果却导致孩子的攀比心越来越重。想想实在可悲!

孩子有一些攀比心理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孩子攀比的都是一些外在物质的东西,却不是内在的品质、道德等,这种攀比对孩子的成长显然是不利的,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并巧妙引导孩子的攀比行为。

1.父母不要有愧疚心理,这样才能正确引导孩子

有些父母因为自身经济条件不好,一直对孩子怀有愧疚心理。一听说孩子要这要那,自己马上节衣缩食满足孩子,生怕让孩子丢脸,殊不知,这样培养的孩子不仅不能理解父母的爱,反而变本加厉,无休止地一味索取。

要避免这种状况,父母首先不要对孩子怀有愧疚心理,而应接受自己的现状,然后引导孩子和自己一起去努力,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虽然孩子可能会有失落感,但只要父母放下攀比之心,耐心地安抚孩子的情绪,就可以为孩子树立“只有努力,才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的观念。

2.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所以当孩子与其他孩子比吃比穿比住时,父母不妨耐心地告诉孩子,他其实也有很多比别人优秀的地方,比如跑得很快、跳舞很棒、朗诵很动听……理性地引导孩子发挥自己的优势,与别人比成绩、比内在,用独特的方式展现自己的价值。这样的攀比,要比比吃比穿更有意义,也更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规范孩子的道德言行。

3.告诉孩子:幸福需要靠自己创造

有个孩子,回家后委屈地告诉妈妈说:“妈妈,我们班今天有个同学穿了一双外国的名牌鞋子,特别好看,我也想有一双。”

这位妈妈听完后的回答,不仅显示了她的智慧和淡定,还给了孩子正确的引导和鼓舞。她先蹲下来,然后拉着孩子的手说:“妈妈知道你也喜欢那样的鞋子,但你要知道,这些通过我们的努力以后都会有的。爸爸妈妈也在努力地去做,那么你也要跟我们一起努力哦!”

接着,妈妈摸着满脸疑惑的孩子,笑着说:“放心吧宝贝,只要我们一起努力,这些就都会有的!”

我们要给这位妈妈的做法点个赞!她既没有贬低别人,也没有指责自己的孩子虚荣心强,反而将孩子的虚荣正确地引导为一种动力,鼓励孩子去努力争取,让孩子明白:幸福是需要自己创造的,只要大家都努力,这些东西就都会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