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洗
朱洗原名朱玉文,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临海县店前村。
朱洗从小勤奋好学,乐于助人,很受老师和同学们的喜爱。他热心参加公益劳动,却从没影响过学习,每次考试都是第一,后来他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临海的省立第六中学。可是就是这么一个优秀的学生,却被学校开除了,只因他参加了1919年的“五四”运动,并是学生带头人。
朱洗愤怒了,他感到自己的国家太黑暗太落后,他发誓要努力奋斗,以自己的力量寻求一条救国之路。1920年,刚刚20岁的朱洗出发了,他要赴法国勤工俭学。
在外国的生活是艰苦的,就是那时,他把自己的名字改为了朱洗。他说:“我身上既没有藏玉,也没有分文,真是一贫如洗!从今以后,我不叫玉文,我叫朱洗。”
由于没有钱,朱洗没有进成学校,为了不挨饿,他成了一位学徒工,繁重的劳动使朱洗累得腰酸腿疼,骨头都要散架了。每天回到宿舍,他多么需要休息一会儿呀,可是他记得自己为何远涉重洋来到这里,于是强忍着疲惫,坚持天天在油灯下看书到深夜。
辛苦了5年,经历了种种艰辛,朱洗终于凑够了上学的费用,1925年,朱洗成了法国蒙不利埃大学生物系的一名学生,他的导师是著名的生物学家巴德荣教授。朱洗学习依旧努力,成绩也非常出色,巴德荣教授十分喜欢这个学生。当朱洗由于用完积蓄,无法继续上学时,巴德荣便让他留在实验室做了自己的助手,这为朱洗以后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朱洗以其不懈的钻劲,兢兢业业地进行实验和研究,很快便从巴德荣的助手变成了巴德荣不可缺少的合作者。在短短的几年中,朱洗和巴德荣联名发表了14篇论文,朱洗终于完成了7年的学业,获得了博士学位,他在法国学术界也有了一些名气。
1931年,“九·一八”事件爆发了,朱洗身在异国,心如火燎,他迫切盼望回国,他要用自己的双手建设自己的祖国。他购置了一批科研仪器和书籍,于1932年毅然回国。他抓紧一切的时间教学、写作、研究、试验,要把科学的种子播洒在祖国大地上。
朱洗最大的成果是培育出了新一代的青蛙,这些青蛙,只有母亲,没有父亲。接着,他又用世界上第一只无父雌蟾蜍产卵传种,产出了第一批“没有外祖父的癞蛤蟆”。这是许多国家的科学家奋力研究却没有成功的一个创造。
为了让科研直接服务于人民的生产及生活,朱洗致力于把印度的蓖麻蚕引到中国来。这种蚕不必吃桑叶,只吃野生树叶即可,这种蚕繁殖力强,成活率高。只是这种蚕冬天不冬眠,这就需要比一般蚕更多的“口粮”,而问题就在于我国冬天没有蓖麻叶。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朱洗绞尽脑子寻找办法,多少个不眠之夜,多少次忘记吃饭,朱洗终于用印度蚕和野生樗蚕培育出了既有冬眠习惯,又吃野生树叶的新蓖麻蚕。这种蚕不与粮棉争地,不与主要劳力争人,投入少,产出多,受到了蚕农的深深喜爱。大家都敬重他且爱戴他,然而就在人们与朱洗教授分享成功的喜悦时,朱教授却累倒了,1962年7月24日,朱教授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但人们永远忘不了他为大家做出的贡献。
名人箴言
如果没有勤奋,没有机遇,没有热情的提携者,人就是再有天才,也只能默默无闻。
——小普林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