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

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

人生苦短,我们没有精力去经历所有事,我们应该趁着年轻时脚踏实地,认清自己前进的方向,并沿着这一方向不断钻研,这样一定能令自己更加贤明与充实。伊格诺蒂乌斯·劳拉有一句名言:“一次做好一件事情的人比同时涉猎多个领域的人要好得多。”在太多的领域内都付出努力,我们难免会分散精力,停止进步,最终一无所成。

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发现,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有太多的空想,他们要么同时对很多事都感兴趣,要么当手头事出现阻碍时就进行目标转移。但是,任何目标的实现,正像许多人所做的那样,不仅需要耐心地等待,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奋斗和百折不挠地拼搏,就像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将军那样。切实可行的目标一旦确立,就必须迅速付诸实施,并且不可发生丝毫动摇。

《聊斋志异》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两个调皮的牧童进了深山,看到一个狼窝,发现了两只小狼崽。他们准备带走这两只小狼崽,老狼看到后,心急如焚,就准备抢回小狼崽。

聪明的牧童,瞬间就抱着小狼崽分别爬上大树,两树相距数十步。老狼在树下准备救狼崽,却发现两只狼崽被放在不同的树上。

并且,一个牧童在树上掐小狼的耳朵,弄得小狼嗷叫连天,老狼闻声奔来,气急败坏地在树下乱抓乱咬。此时,另一棵树上的牧童拧小狼的腿,这只小狼也连声嗷叫,老狼又闻声赶去,它就这样不停地奔波于两树之间,终于累得气绝身亡。

这只狼之所以累死,原因就在于它企图救回自己的两只狼崽,一只都不想放弃。实际上,只要它守住其中一棵树,用不了多久就能至少救回一只。

为此,我们需要明白一个道理,不要有太多的空想,而要专注于眼前的工作。在生活中的多数情况下,对枯燥乏味工作的忍受和坚持,应被视为最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原则,为人们所乐意接受。阿雷·谢富尔指出:“在生活中,唯有精神的肉体的劳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奋斗、奋斗、再奋斗,这就是生活,也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我们也才可以自豪地说,还没有什么东西曾使自己丧失信心和勇气。一般来说,一个人如果具有强健的体魄和高尚的目标,那么他一定能实现自己的心愿。”

18世纪早期就读于牛津大学的圣·里奥纳多在一次给校友福韦尔·柏克斯顿爵士的信中谈到他的学习方法,并解释自己成功的秘密。他说:“开始学法律时,我决心吸收每一点获取的知识,并使之同化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一件事没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我绝不会开始学习另一件事情。我的许多竞争对手在一天内读的东西我得花一星期时间才能读完。而1年后,这些东西,我依然记忆犹新,但是他们早已忘得一干二净了。”

的确,成功者之所以成功,就是因为在专注的过程中经过了沮丧和危险的磨练,才造就了天才。

福韦尔·柏克斯顿认为,成功来自一般的工作方法和特别的勤奋用功,他坚信《圣经》的训诫:“无论你做什么,你都要竭尽全力!”他把自己一生的成就归功于他对“在一定时期不遗余力地做一件事”这一信条的实践。

相反,那些对奋斗目标用心不专、左右摇摆的人,对琐碎的工作总是寻找遁辞、懈怠逃避的人,注定是要失败的。如果我们把所从事的工作当作不可回避的事情来看待,我们就会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迅速地将它完成。瑞典的查尔斯九世在他还年轻的时候,就对意志的力量抱有坚定的信念。每每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情,他总是摸着小儿子的头,大声说:“应该让他去做,应该让他去做。”和其他习惯的形成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勤勉用功的习惯也很容易养成。因此,即使是一个才华一般的人,只要他在某一特定的时间内全身心地投入和不屈不挠地从事某一项工作,他也会取得巨大的成就。

总之,我们要记住的是,在对有价值目标的追求中,坚忍不拔的决心是一切真正伟大品格的基础,它会让人有能力克服艰难险阻,完成单调乏味的工作,忍受其中琐碎而又枯燥的细节,从而顺利通过人生的每一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