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线不一定最短——定势效应

049 直线不一定最短——定势效应

生活经历

口渴了你想倒些水喝,你以为暖壶是满的,便使出了足够提得动的力气,结果却将暖壶提得老高,原来暖壶是空的,很轻。或者,某天,你看到家里有一个大纸箱放得不是地方,想挪动挪动,你运足气一推竟推出好远,原来箱子里什么也没有,轻得很!

“想当然”

像这样的事,你一定和我一样常遇到。是不是很奇怪,我们常以自己的“想当然”去做事、看人,结果事情常常出乎意料,这个“想当然”往往是我们过去做事或看人的经验和印迹。

定势效应

让实验者看同一个人的照片,然后描述。在出示照片之前,对第一组说,这个人是个通缉犯;而对另外一组却说他是位大科学家。同样一个人,只是因为别人告知的前提不同,两组人竟然做出了天壤相别的判断和描述。这个实验有力地说明了定势的作用,由此引申出的关于人们思维的这一特点就是定势效应。

“华罗庚的教导”

一个袋子里放着一些东西,如果我们伸手去摸,第一次,从中摸出一个乒乓球,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还是摸出了乒乓球,于是我们会认为这个袋子里装的全是乒乓球;当我们再继续摸到第六次时,摸出了一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球,那么我们判断,这个袋子里装的是一些一样大小的球吧。可是,如果我们再继续摸下去呢?没人知道还会摸出些什么。

“盲人摸象”

在一个有限的范围内,我们固然可以通过一定的接触来推断整体的情形,作为了解未知事物的依据;但是如果超越了这个范围会怎样?你永远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也不知道事物的背后隐藏着什么,用思维定势简单地去推断问题,只会犯下“盲人摸象”的错误。

打破局限

由“已知”来推断“未知”固然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有效途径,但若只是简单重复、不假思考,就只能走进思维定势的怪圈。在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应该有意识地克服思维定势,使思维更开阔,更深刻,更灵活,更敏捷。只有不满足于现有的结果、不拘泥于现有的发现,不局限于现有的思维,才能不断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读故事,懂心理——修理工的问题

阿西莫夫是个高产的科普作家,他一生中共撰写了400部书。他从小就聪明,据说智商至少在160左右,属于“天赋极高者”之列,也就是天才,他自己也一直为此而扬扬得意。

有一天,他遇到老熟人,是一位汽车修理工。修理工想要跟他开个玩笑,就对阿西莫夫说:“嗨,天才,我打赌有一道题你肯定在十秒钟内答不出来,信不信?要不要试一试?”

阿西莫夫从来就不怀疑自己的智商和反应能力,就不服气地要试一下。

修理工就说:“有一个又聋又哑的人想买几根钉子,可是他说不出话啊,不知道怎么表达。他慢吞吞来到五金商店,终于想到一个好主意,就伸出左手两个指头立在柜台上,再用右手握成拳头做出敲击的样子。售货员立刻明白了他的意思,拿来一把锤子和一些钉子。聋哑人拿着钉子满意地走了。他刚走出商店,又有一位盲人进来了,他想买一把剪刀,你说,盲人将会怎么做?”

阿西莫夫心想,这题真白痴!于是毫不犹豫地回答到:“盲人肯定会伸出食指和中指,做出剪刀的形状。”说着,还自己伸出手模仿这个动作。

修理工一听,开心地笑起来:“哈哈,你答错了!盲人想买剪刀,直接开口说不就行了吗,干嘛要做手势呢?”

智商160的阿西莫夫,这时不得不承认自己确实很笨。修理工摇着头乐不可支地对他说:“你啊,受的教育太多了,连生活常识都不会啦!”

其实,修理工所说的受教育多与不可能聪明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因为学的知识多了人反而变笨了,而是因为人的知识和经验多,会在头脑中形成较多的思维定势。这种思维定势会束缚人的思维,使思维按照固有的路径展开。想想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经常犯这样“聪明”的错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