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个人贴什么样的标签,他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在做一件事的时候,我们总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行事,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权,这该怎么解决呢?墨菲定律给我们支了一招:“人一旦被别人下了某种结论,就像是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一样,会自觉按照这个结论做事。”
雷布利克的著作《我和梅脱林克的生活》中,讲述到一个身份低微的比利时女佣的惊人变化,仔细品读的话,你会发现主人用的恰恰就是这一招。
隔壁饭店里有个女佣,每天为我送饭菜,她的名字叫“洗碗的玛丽”。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她最初只是厨房里的一个助手。说起她的那副长相,实在太古怪了!她长着一对斗鸡眼,两条腿弯弯的,身上瘦得没有四两肉,整个人看起来也是迷迷糊糊、无精打采的。
有一天,她来给我送餐时,我坦白地对她说道:“玛丽,你知道你拥有的内在财富吗?”
平日里,玛丽总是压抑着自己的感情,生怕惹来什么麻烦,不敢轻易露出自己的喜恶。她把面放到桌上后,叹了一口气说道:“太太,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些。”她没有任何怀疑,也没有提出其他的问题,而是回到厨房,反复思量着我说的那句话,深信这不是在拿她开玩笑。
从那天开始,她似乎也明白我问她的问题了。在她谦卑的心里,已经发生了某种奇特的变化。她相信,自己是一件看不到的暗室之宝。她开始关注自己的面部和身材,并加以修饰。她原本枯萎了的青春,逐渐地散发出一种青春的味道。
两个月后,就是我要离开那里的时候,玛丽突然跑来对我说,她要与厨师的侄儿结婚了。她悄悄地告诉我:“我要去做人家的太太了。”她感谢我,对她说了那样一句简短的话,让她的整个人生从此焕然一新。
看到了吗?雷布利克只不过给了“洗碗的玛丽”一个美好的名誉,而那个名誉却改变了她的一生。当年,利士纳要影响在法国的美国士兵的举止时,所用的方法和琴德太太与雷布利克用的方式如出一辙。
心理学家克劳特认为:当一个人被一种词语贴上标签之后,他自己就会做出形象管理,让自己的行为跟标签上的内容相吻合。这种现象是因为被贴上了标签引起的,所以被称为“标签效应”。
心理学认为,标签通常都有定性导向的作用,无论这种导向是好是坏,对一个人的“个性意识的自我认同”都有巨大的影响。给一个人贴上标签之后,通常会让这个人朝着标签所说的那样发展。
如果你想身边的人变成什么样,做出什么样的举动,那你不妨给他贴个标签,他会在不知不觉中按照你希望的那样发展。如果你想对一个人某方面的缺点进行改善,那么你要告诉他,他已经具备这方面的优点了。
这就如同莎士比亚说的那样:“如果你没有某种美德,就假定你有。”当你“假定”对方有你所要激发的美德,并给予他一个美好的名誉去表现时,他为了不让你感到失望,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做。世界上的每个人,无论是穷人还是富人,乞丐还是盗贼,他们愿意竭尽所能,保持别人赠予他的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