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缩

直接面对,不逃避、不畏缩

在对重度强迫症孩子的治疗之中,暴露疗法是很有成效的。就像孩子原本非常恐惧一件事情,他们可以有两种选择:一种是逃避引起自身恐惧的事情,另一种是逼着自己勇敢面对引起自身恐惧的事情。前者的效果只是暂时的,后者的效果才是更加持久的。同样的道理,强迫症孩子在产生一种想法之后,可以通过屈服的方式去满足自己的想法,也可以采取暴露的方式坚持不采取任何措施,就任由事情朝着自己假想的负面去发展。最终,当他们发现一切并不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糟糕时,他们内心的紧张焦虑也就会渐渐地缓解。事实是最强有力的说服力量,在事实面前,他们再遇到相似的情况,就不会那么紧张焦虑,也可以有效地缓解强迫症状。

当然,孩子的自制力往往很差,而且他们对于自身情绪的认知能力也有限。当内心产生的顽固想法驱使他们即将做出行动的时候,他们往往很难有效控制自己。例如,他们想去洗手的时候就去洗手,想去检查门窗有没有锁好的时候就去再次检查门窗,他们没有那么强大的力量要求自己放弃那些毫无意义的想法。从本质上而言,父母要告诉孩子,这些强迫想法其实就是大脑中形成的障碍。正常情况下,大脑能够甄别哪些想法是有效的、是值得实现的,哪些想法是该摒弃的。而在强迫症状况下,大脑失去了甄别能力,根本不知道哪些想法是应该付诸行动的,哪些想法是应该被摒弃的。可想而知,孩子的大脑因为强迫想法的存在而变得混乱和无助。作为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对抗大脑障碍,从而恰到好处地引导、增强孩子对抗一切的力量,而不要总是任由孩子在混乱状态中犹豫纠结、无法自拔。

当然,要想做到这一点,父母就要帮助孩子了解什么是极端固执的想法。不要担心孩子不能听懂或者不能区分,因为对于一个四五岁的孩子而言,他们可以知道哪些想法是正常的,哪些想法是任性的、不被接受的。当然,因为语言发展能力限制了他们的表达,所以他们无法准确区分和清楚区分。为此,父母要引导孩子进行区分。例如,可以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孩子对于各种想法进行区分。准备两个箱子,一个箱子上标注“正常想法、可以做的”,另一个箱子上标注“非正常想法、不能做的”。然后,父母和孩子一起界定这些想法属于哪个箱子,渐渐地孩子就会形成正确的想法认知。对于那些不能做的想法要及时剔除,这对于孩子是很有效的帮助。当然,随着不断地成长,孩子的认知能力越来越强,思维能力也会显著增强,为此父母对于孩子的引导和帮助也会更加顺利。

在强迫观念的影响下,孩子会产生各种稀奇古怪、让人匪夷所思的想法,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这些想法未必真的会发生,或者在无所作为的情况下,事情的预期并非一定像孩子所想的那么糟糕。为了帮助孩子暂时遏制住要去弥补或者重复去做的冲动,父母可以采取转移注意力的方式,暂时让孩子把关注点转移到其他事情上。这样一来,孩子就可以更容易地放任他们所担忧的事情不受任何干扰地继续向前发展,最终他们会意识到一切都不会发生,或者说即使最糟糕的结果发生,也不像他们所想象得那么无可救药。他们内心的焦虑才会缓解和消除,他们内心的担忧才会变得浅淡。

事实胜于雄辩,这个真理到何时都适用。有的时候,父母说很多道理给孩子,孩子也未必能够听得进去,这种情况下,父母一定要引导孩子积极面对,帮助他们放下焦虑看着一切发生。这样的直接面对,不逃避、不畏缩,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现实,也才能帮助孩子缓解内心的焦虑。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的强迫症第一次发生的时候,往往是父母感到最无法接受的时候。即便如此,父母还是要放松心态,而不是如临大敌,更不要当即呵斥孩子改正,或者试图马上纠正孩子。对于父母来说,接纳孩子、安抚孩子的情绪,这是首要的任务,否则父母的不正确应对和过激的情绪反应,只会导致孩子的内心更加紧张和焦虑。作为父母,即使真的忍不住想要提醒孩子,或者给予孩子更好的引导和帮助,也要讲究表达的方式。如果可以不歇斯底里、如果可以不那么郑重其事,何不真正地给予孩子更多的帮助、给予孩子更好的对待呢?心平气和地或者以调侃的幽默语调和孩子沟通,会让孩子变得轻松,可以有效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也可以让孩子更加轻松自如,这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不能与焦虑和强迫症表现对抗,父母不能与孩子对抗,当一切都在和谐友好的状态下进行,才会取得最佳的效果和更好的收获。

小测试:

1.孩子会反复洗手吗?

2.当作业出错,孩子会撕掉错误的那一页,重新去做吗?

3.孩子会对某一件事情特别固执吗?不能控制地去做?

4.孩子是否会经常重复做出无法控制的一些动作?

5.孩子有固执的表现吗?是否很难接受别人的想法和劝说?

6.孩子会对身边的人提出要求,并且强迫对方必须要实现吗?

7.孩子是否不愿意和身边的人一起齐心协力面对问题?

8.孩子是否不能放下心中的强迫障碍,而总是逼着自己去做?

9.孩子是否不能从谏如流,而固执地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且一定要按照自己所想的去做呢?

10.孩子是否总是对人生有太多不切实际的期望,而且还强迫自己达到呢?

在这个测试中,如果孩子对于很多问题的回答都是“是”,那么父母就要留心孩子已经有强迫症的倾向和表现,甚至已经患上严重的强迫症。父母先要消除自身的强迫症,接下来才能以平和愉悦的心态与孩子相处,给孩子做好积极的榜样和示范作用。唯有如此,父母与孩子才能友好相处,也才可以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想得开、看得开,给自己营造自由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