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读“一锥书”

勤读“一锥书”

康有为从小爱学习读书。一次,他在香港参观访问中,意外地遇到了一位同乡人陈焕鸣。陈焕鸣精通英文,才华出众,曾任中国驻日本公使馆的英文翻译,后弃官隐居于香港。他搜罗日本群书,藏于住所。在陈焕鸣家里,康有为看到了这些丰富的藏书,更加激发了他读书的兴趣。

从香港回来后,康有为便在家里埋头研究经籍和公羊学,一度撰著《何氏纠谬》,批评今古经学家何劭公,认为批判不当,就将原稿烧了。这是康有为对今古经学学术态度转变的起点。继而他又开始精研唐宋史及宋儒之书,博求旁征,每日读书以寸计。康有为读书的刻苦精神是十分动人的,他每天早上抱一批书,往桌子上一放,右手拿着一把锋利的铁锥子,猛力向下一扎,锥穿两本书,就决定当天读两本书,锥穿三本,当天就读三本书,每天不读完这“一锥书”,决不休息。他目光炯炯,读书就像吃书一样,时间久了,眼皮也闭不起来,臀部也坐起了核刺,连续割治两次不愈,多年流水淋漓,给他带来很大的痛苦。

1882年5月,他去北京参加顺天乡试,秋天南归途中,特意游览扬州、镇江、南京,泛舟金焦二山,登北固楼,游明故宫,目睹往日繁华的扬州名园都变成了瓦砾场,只有几株环城的垂杨在秋风中摇曳。他站在明孝陵前倒地的石螭头上,抚摸着墓道旁的石人,俯视大江南北,见黎民百姓在饥寒交迫中受煎熬,感叹万分,心中深深为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担忧。

路过上海时,他特意到租界的“十里洋场”兜了一圈、发现在堂堂华夏大地上竟然出现了“国中之国”的怪现象,康有为痛感国家主权的沦丧和中国人的奇耻大辱。同时也看到了它的繁华,觉得西人的治术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在强烈的时代感和民族的责任心的推动下,这个年仅25岁的青年人,开始跳出八股制艺的拘禁,向西方世界投去了更多探索的目光。

康有为开始大批购买外国书,学习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大讲西学,振奋精神,开始向西方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

康有为不仅仔细地研读西书报纸,以及中国人写的外国游记,从中了解西方国家的政治制度、历史地理和人情风俗,还攻读了不少声、光、化、电等自然科学书籍,尤其是天文学、物理学和古地质学。这些书对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使他最终成为一位著名的学者。

名人箴言

人生之天职,即为奋斗;无奋斗力者,百无成就。

——茅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