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身殉国,大义凛然英雄情

以身殉国,大义凛然英雄情

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回首浩瀚的历史长河,那些“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英雄们为了国家和民族大义慷慨激昂、大义凛然地为国捐躯、血洒疆场,哪怕赴汤蹈火、劫难重重,仍痴心不改。这是何等壮丽的歌!他们的功绩与日月同辉,光耀乾坤,被后世传颂,也激励着一代代的炎黄子孙自强不息,为国奉献,至死不渝!

南宋名将岳飞可谓是家喻户晓的民族英雄,他的功绩,不只是抗金有功,更为人们看重的是他碧血丹心的爱国主义精神。岳飞生活在中原大地饱受少数民族骚扰的宋朝,自幼受母亲教育,立志长大之后报效国家。在投身军旅之前,他的母亲在他背上刺了“精忠报国”四个大字,岳飞不忘母训,以“精忠报国”为信条,在抵御金兵的战斗中英勇善战,立功无数,名闻大江南北,并建立起一支纪律严明、作战英勇的抗金军队“岳家军”。岳家军军纪严明,宁可忍饥耐饿,也不骚扰百姓,留下“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美名,让金军闻风丧胆,金兵统帅甚至长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可是,当时宋朝的皇帝赵构听信谗言,怕岳飞打败金兵后,接回原先的皇帝,自己皇位不保;又怕岳家军强大起来后,成为自己政权的威胁,当岳飞追到距金兵大本营只有45里,眼看大功告成、收复江山时,连发12道金牌,命令岳飞退兵。岳飞挥泪退兵时,中原百姓拦住军马,哭声充斥了整个原野。

后来,岳飞惨遭迫害。百姓们为了感谢岳飞的功德,建了岳飞祠,在祠内放上岳飞的塑像,早晚礼拜。这个传统至今在民间仍然保持,可见岳飞的声望之高。人民纪念的是他的那种大义凛然、宁可赴死也不改丹心的爱国情怀

同样,在晚清时代,还有一位明知是以卵击石,却仍然誓死为国抵御强敌的名将,他就是关天培。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依然视死如归,镇定自若地指挥北洋水师战斗,直至以身殉国。

关天培,鸦片战争中抗英名将。字仲因,号滋圃。江苏山阳(今淮安)人。1803年(清嘉庆八年)中武秀才,授把总。后累升至参将。1826年(清道光六年),清政府初办漕粮海运,关天培押粮船千余艘平安至天津,旋升副将。次年,擢总兵。1832年春,署理江南提督。1834年调任广东水师提督。赴任后,踏勘地理形势,将虎门口的沙角、大角炮台改为信炮台;在上横档岛一线,重建南山炮台(改名威远),改建横档、镇远炮台,增建永安、巩固炮台,控制东西水道;在虎门底,改建大虎山炮台。

1841年2月,英国侵略军的18艘兵舰进攻虎门。守卫在这里的关天培向琦善报告,请他增派援兵,补充弹药。琦善不但不理,还责怪关天培,说:“你这么干,惹恼了洋人,你敢负责吗?”关天培听完,气愤极了。他下决心要和侵略者血战到底。

一天早晨,英军向几个炮台发起攻击。关天培命令士兵还击。但是由于敌人炮火猛烈,数百名士兵相继阵亡。上横档炮台阵地上,只剩下十几名士兵,他们的弹药已经打光,但是没有一个人惊慌。当敌人冲上来的时候,这十几名士兵视死如归,手拉手地跳进了大海,以身殉国。

前边的炮台相继失陷,英军继续猖狂北窜,要夺取后面的靖远、镇远和威远三座炮台。这三座炮台是虎门的最后一道屏障。就在这时,在炮台阵地上,关天培和部将麦廷章带领士兵们宣誓:人在阵地在,誓与阵地共存亡!

敌人开始进攻了。关天培一边指挥士兵反击,一边自己点火发炮。士兵们打红了眼,早把生死置之度外。仇恨的炮弹一发接一发,连连射向敌人。不久炮身热了,炮筒红了。突然“嘣!嘣!”几声,八门大炮全崩裂了。战斗进行了七八个小时,我军伤亡过半,火药也不多了。英军乘势扑上了炮台。突然,关天培猛挥钢刀,冲上前去,砍死了前面的几个敌人,后面又拥上来一群敌人。关天培把钢刀高高举起,用力向敌人的头上砍去。就在这时,一颗子弹击中了关天培的胸膛。他挣扎着,怒目圆睁,在阵地上巍然挺立,把冲到他身边的敌人惊呆了。

老将关天培倒下了。虽然此次战斗他的麾下全军覆没,但他们的精神却激励了无数爱国的中国人。为纪念这位爱国将领,广东人民为他修庙立祠。林则徐特意写了挽联,挂在祠堂门口:功高靖海长城倚,傲霜花艳岭南枝。

时至今日,在和平年代,以身殉国的机会虽然不多,但热爱祖国、抛却个人私利为国倾力的精神依然需要。那些民族英雄连自己的生死安危都可以置之度外,相比之下,我们的个人得失在为国做贡献的四化建设中又算得了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