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忌生何讳死
对于新生命的诞生,人们往往充满了欣喜之情;而对于死亡,讳莫如深,轻易不愿触及这一话题。
这是因为在世人的印象中,死亡是灰色的、悲情的、可怕的、冷冰冰的,一条生命在逝去后,就将在地球上永远消失,再也看不到往昔的音容笑貌了,这对于死者和死者的亲友来说,都是一种带有终生遗憾的沉重精神打击。所以不愿触及“死”这个字眼,就变得不足为怪了。古代皇帝的死,称之为“驾崩”;北方农村有长者去世,说“老了”,或“走了”。都是在用有别于死的字眼,表达着对去者的尊重和哀恸。
在伤病者面前,是千万不能提“死”这个字眼的。患者自己怎么提都无所谓,探望者提就是不识时务了。因为这是对伤病者雪上加霜的打击。即使躺在床上的人已经病入膏肓,医生和亲友还是善意欺骗着:快好了!马上就可以出院了!
生老病死仿佛四季轮回一样,本来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死对于生者来说,是谁也躲不掉的。如果全社会都陷入对死亡的无知恐惧中,那么谁来安慰那些老人和濒死者。带着这样的使命感,我试图在一些生活类杂志上开辟专栏,根据个人的所见所闻所知和感悟,专门撰写一些心灵关怀类的文字,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驱散人们对死亡的恐惧感。杂志编辑的回复是让人失望的:你的想法很好!我们也知道,需要临终关怀的群体数字庞大,但这样的话题太沉重了。人们传统的思想是对“死”充满忌讳的,大家可能都不愿轻易触碰这类话题。我能理解杂志社的苦衷,他们在追求发行量。如果读者不买账,有可能吓跑一些原有的读者。而据我所知,在西方国家,已经有许多人加入到临终关怀的队伍中来。听一位学医的朋友讲,他们医院举办了一场关于“生与死”的公益讲座。意图帮助人们驱散心中惧怕死亡的阴霾。但听者了了。健康者认为自己正活得有滋有味,死亡离自己还是很遥远的事情。而病重者,一方面,因为怕死,而不愿触及死亡的话题;另一方面,患者家属不愿冒险让其虚弱的身体再次遭受精神的打击。殊不知,这场“生与死”的公益讲座,无论是对健康者还是濒死者都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和洗礼。认真听过这次讲座的人,精神都变得开阔了。因为知道了死亡不可惧,所以活得更有底气。
我期待社会上有更多的人参与到临终关怀的事业中来,让大家都敢于正视死亡这个令人谈虎色变的话题。躲避只能让我们更恐惧,直面死亡、了解死亡,揭开死亡的面纱,其实就会发现,死亡是令人惋惜的,但就像一枚树叶一样,轻轻飘下来,落入了泥土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