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门多弄斧》是什么意思

班门多弄斧

班门可弄斧

班门不必怕弄斧

班门弄斧者,往往事业有成

“班门弄斧”是一个许多中国人都熟悉的成语,这个成语显然带有贬义。它以春秋时期传说中的著名的能工巧匠鲁班为主要人物,杜撰了一个喜欢在鲁班门前显摆木工手艺的人。到了唐代,又出了一个叫李白的大诗人,其人因才华横溢、不事权贵、斗酒诗百篇等事迹光耀千秋。李大诗人死后,被葬于采石矶。由于李白是大诗人,后世前去凭吊的文人骚客自然很多。到了坟前,不露一手怎行?于是,题诗作词的也就不少。诗词多了,自然有好有孬。明代有个人去后气不过,顺手写了一首打油诗。诗云:“采石江边一抔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所以,班门弄斧这个成语,大多用以讽刺世间那些狂妄自大的人。从那时算起,这号人已被中国人笑了几千年。

其实,敢在鲁班门前弄斧的,并不是傻得可爱的人。嘲笑他们的人,至少没有考虑到以下几个因素:

其一,能在鲁班门前弄斧的人是有限的。鲁班既然是木匠中的顶尖高手,能有机会在其门前谈斧论技,当是一种好的运气、机遇。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倘是站在人生的角度讲,一生能有一次或几次这种机会的人是不多的。因此,抓住这个机会,然后去迎接什么“挑战”,当是一件于己于人,于民于国的大好事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抓住了这次机遇的好处可能是无限的。不是说非要去超过鲁班,在强者中间当个“强中手”,只要能在“名师”门下做个“高徒”,也就算不错的了。

其二,敢在鲁班门前弄斧是需要胆量的。很多事情不是该不该做、能不能做,关键还要看有没有这个胆量来做。常言讲,胆大漂洋过海,胆小寸步难行。比起西方人来,国人是胆大的多还是胆小的多?不便一概而论。西方胆大的如哥伦布、麦哲伦,敢下海并去寻找新大陆,环游世界。而国人中仅郑和似可比美。至于那种认为人有多大胆,地就会有多大产的人,在特殊年代也不在少数,但为何不敢在鲁班门前弄一下斧头?

其三,常在鲁班门前弄斧,对自己的好处会是大大的。这个道理,如同下棋,找高手下,进步快,尽管有“第一盘我不曾赢,第二盘他不曾输,第三盘我想和他不干”之类的难堪,甚而遭到耻笑,但棋艺会快速进步。找技术差的人下,虽然可以避免前面所说的那种难堪局面,但技艺却会越下越差。

国人崇尚自谦,“满招损,谦受益”是许多人的人生信条、处世准则。所以,很多年以来,国人中都少有张扬之人。这是否是我们民族长期裹足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呢?因讥笑古人而耽误自身,对国人而言并非特例。有鉴于此,愿世上诸君不要怕班门弄斧,也不必再嘲笑那些在鲁班门前弄大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