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换药就不必换汤》是什么意思

不换药就不必换汤

药是核,药是本

换汤必换药

不换药何必换汤

“换汤不换药”这个词常用来比喻只改变形式,不改变内容。在实际使用时,虽略带贬义,但是在中国,却是长时期存在的弊端。

为何国人喜欢“换汤不换药”?从字面理解,药为里,汤为表,药为本,汤为末。再说直白点,还可讲药可能是祖传下来的,药的价格也比汤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应当是药为内容,汤为形式,形式怎么变都可以,但是内容绝不能变。另外,这汤好变,药难换。形式本身就是千变万化的,要改变形式容易,成本也不高,但要改变药,就得重新诊断,重新买药,成本增加,自然也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因此,这“换汤不换药”是十分有害的。

一是换汤不换药的结果很糟。由于有换汤不换药的思想,国人便常犯这些方面的错误。由于汤可换,药不可换,为了表达不同的人的能力、水平的差异,于是,就有了不断换汤的习惯。也许正是在这种思想支配下,许多做医生的人,喜欢将那汤变来变去不断地花样翻新,就是舍不得换药。结果汤无论怎么换,由于这药不对,始终还是无法治愈这病。而这换汤的过程可能耽误了治病的时机,病反而越来越重了。同时,换汤的成本虽然比换药低,但是这换来换去,却也治不了病,最后还是得换药,所以这换汤的成本就是白白浪费的了。

二是不利于学习别人。许多爱学习的人都懂得,要向别人学到真功夫,必须有一种被称为“空杯子”的心理。即先将杯中的水倒掉或放在另一个杯中,这样装的水容量才大。而换汤不换药,不仅没有时常应有的空杯子心理,总认为自己杯中剩余的水有用,还将“原药”放在里面,结果当然倒不进去多少水,且新的水也没有用,甚至使两种含不同药质的水互相不容发生矛盾。上两个世纪,中国人痛感于西方列强的横行霸道,发现西方人“长技”不少,遂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主观动机很好,但客观效果很差,为何?因为后来有个叫张之洞的大洋务派,提了个所谓“中体西用”的观点,意思是说,中华几千年的文化制度都是好的,应以为“体”,西学(泛指西方科技文化)只能作为“用”。这种思想一度成为“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自上个世纪产生后,一直危害了中国上百年。在同时向西方学习的人群中,日本人成功了,俄国人成功了,中国人失败了,虽然原因是复杂的,但也不能不说与此无关。很多东西因为见到别人用了好,想拿来自己也试试,结果可能并不好。就好比一个穿着一件破旧中式长衫的人,见别人西装穿着挺帅气的,自己也想试试,又不把自己的长衫脱掉,就胡乱地在自己的长衫外面套上件西服。虽然这西装很贵,很好看,但是穿在这人身上,却是不伦不类,让人耻笑。

第三,只换药不换汤也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药是根本,固然十分重要,但我们总是先喝到汤,然后才可能看到药,如果汤不对,我们可能在喝了第一口之后就不会再喝了,那么这药又如何能发挥它的效用呢?

既换汤又换药才是治病的良方。任何一种病,病因、病症都是不同的。同一种病症可能有着完全不同的病因,对于不正确的药方,我们必须做彻底的改变。正如那穿长衫的人,只有脱掉长衫,穿上衬衣、皮鞋,打上领带,再穿上那件西装才会好看一样,药必须换,汤也应该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