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绝对化谬误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很擅长辩论。下面的这组对话,就是他与欧西德的一场辩论:
欧西德:“我所做的事情,没有不正的。”
苏格拉底:“什么是‘正’,什么是‘不正’?你觉得,虚伪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偷窃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侮辱他人呢?”
欧西德:“不正。”
苏格拉底:“克敌而辱敌,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诱敌而窃敌物,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刚刚说,侮辱他人和偷窃都是‘不正’,可为什么现在又说,侮辱他人和偷窃是‘正’呢?”
欧西德:“对朋友和对敌人,当然是不一样的。”
苏格拉底:“将军为了给士兵鼓劲儿,欺骗他们说‘援兵就要到了’,结果士兵们打了胜仗。将军的欺骗行为,是‘正’还是‘不正’?”
欧西德:“正。”
苏格拉底:“你刚刚说,‘不正’只可对敌人,不可对朋友。现在,为什么又认同可以把‘不正’对朋友了呢?”
欧西德:……
面对这样的质问,欧西德真的很难自圆其说。同时,我们也应该看清一个事实:回答问题太过绝对,会让自己很被动。欧西德在回答苏格拉底的问题时,就犯了逻辑学上的绝对化谬误,没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被苏格拉底抓住了把柄,不断地反击,最终无言以对,输了这场辩论。
也许在我们的意识中,也认为羞辱、偷窃是绝对的“不正”,但又不得不承认,在某些时候,这两种行为却是“正”。毕竟,世界上的很多事物,都是有两面性或多面性的,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不能一概而论。
绝对化,意味着走极端,意味着不科学,意味着不合逻辑。如果我们不分情况、地点和说话对象,一味地认为某些逻辑必然是对或错,就很容易闹出笑话,犯下谬误。
唯心主义哲学家王阳明,曾经带着两个学生去拜访朋友,其间发生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朋友家养了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朋友让仆人把那只不会叫的鹅杀了,用来款待王阳明。借此,王阳明教育学生说:“你们看,不会叫的鹅被杀了,会叫的鹅还活着,所以——有才的,才能长寿。”
第二件事:吃过饭后,王阳明带学生去后山游览,看到两株大树,一株长得笔直,一株长得弯曲,而有两个人正在砍伐那株笔直的树。借此,王阳明又教育学生说:“你们看,笔直的能成材,就会被砍掉;弯曲的不能成材,就会被留着,所以——无才的,才能长寿。”
两个学生听得糊涂了,其中一个忍不住问王阳明:“老师,您刚刚说,有才的才能长寿;现在为什么又说,无才的才能长寿呢?”
王阳明解释道:“‘有才的才能长寿’与‘无才的才能长寿’都没有错,它们是针对不同的对象、不同的条件而言的,两者并不相斥,也没有犯逻辑错误,它们相对于各自所处的事件、地点、条件而言,都是正确的。”
在生活中,拥有辩证思维非常重要。对待不同的事物,我们不但需要具体分析,还要辩证分析。就算是真理,也不一定是放之四海而皆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