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随大流”的心理影响你的判断力
从本质而言,人一出生就具有独立性和依赖性的双重个性,如果让依赖性占了主导地位,就容易重复一种因循守旧的生活模式:他们认为躲在人群里才是最安全的,拒绝结识新朋友;只穿样式普通的衣服,稍稍体现一点个性就浑身不自在;每天按部就班地生活,拒绝听取不同的意见;死死守住自己牢骚满腹的工作,不敢也不喜欢做出变动。他们不是没有改变的能力,而是没有改变的意识。
总爱随大流,这里面的思想基础其实很简单,对于自己的思维判断,他们没有充分的自信,觉得走的人多的才是阳关道。另外,身边的人多,无形中就提升了安全感,即使失败了,他们也会自我安慰说:“没关系,反正也不是咱们一个人。”然而,他们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要走这条路,还有没有其他更有价值的道路。
法国一位著名的昆虫学家发现有一种黑色的小甲壳虫有种很有意思的习性,它们外出觅食,都会跟随在一只同类的后面,在地上快速爬动,没有方向也没有目的。昆虫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他捉了许多这种虫子,然后把它们一只只首尾相连放在一个花盆周围,在离花盆不远处放置了一些这种虫子很爱吃的食物。一小时之后,他前去观察,发现虫子一只只不知疲倦地在围绕着花盆转圈。一天之后再去观察,发现虫子仍然在一只紧接一只地围绕着花盆疲于奔命。几天之后再去看,不远处的食物原封未动,而这些虫子已经在花盆周围累饿而死。
该换一种思维方式生存的不仅仅是虫子,还有比它们高级得多的人类。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多数人就像在磨道里拉磨一样,永无休止地在这个环形道上走着,走完一圈再走下一圈,无休止地重复,无休止地走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也有一些聪明人,他们不甘于在这种环形路上重复走下去,他们另外开辟了一条路子。于是他们走出了圈外,看到了大千世界更多的别人没看到的事物,得到了别人没有得到的东西。相比之下,他们的见识超过了常人,他们的财富超过了常人,他们便成了成功者。这就是再找一条路子的好处。
从众心理的形成,常与一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相联系:从众可以不冒风险,对了皆大欢喜,错了大家都不丢面子;从众可以维持和谐局面,避免发生分歧、争吵和斗争;法不责众,即使是犯了极其严重的错误,人人都有份儿,可以不受到追究。这些不健康的心理因素,显然对创新思维是不利的,使我们错过了许多学习和创新的机会。
在你自己的生活中,当你提出某些有创造性的观点时,你要做好被否定和被怀疑的准备。但是如果你能坚持你的独创精神,那么,你就会发现你的坚持将得到回报,因为虽然创造性的代价可能有时会很高,但从众的做法所付出的代价会更高。虽然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但一个人的长短优劣只有自己最清楚,最适合别人的路,不一定同样适合你。那些在某一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的人,从来都敢于在不同意见中做出决断。
某公司新来一位执行总裁,他在业内小有名气,以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著称。他上任后不久,有一次将几个重要下属召集在一起开会,讨论合并一些业绩不佳的小城市销售网点的问题。新总裁提出了一个方案,而下属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之间竟没有人站出来发言。直到新总裁依次点名,他们才吞吞吐吐地表达了一些大致相同的意见。原来,合并销售网点的事吃力不讨好,那些冗余人员会因为失去好职位好地盘而心生不满,制订和推行合并方案困难重重。下属们的意见是这个方案要缓行,等时机成熟时再做考虑。新总裁在仔细听取大家的意见后,仍感到自己是正确的。在最后决策的时候,虽然参加会议的人员都持反对意见,他依然宣布这个方案通过。
在这次会议上,新总裁这种忽视多数人意见的做法似乎过于独断专行。但其实,他已经仔细地了解了其他人的看法并经过深思熟虑,认定自己的方案最为合理。而其他人持反对意见,只是一种条件反射,有的人甚至是人云亦云,根本就没有认真考虑过这个方案。既然如此,自然应该力排众议,坚持己见。因为,所谓讨论,无非就是从各种不同的意见中选择出一个最合理的。既然自己是对的,那还有什么犹豫的呢?
长期以来,许多人习惯于传统的思维方式,喜欢“照葫芦画瓢”,看到别人怎么做就马上跟着怎么做,从来没有自己的思维,从来不考虑要靠自己想出新的做事方法。这种人的事业是注定不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因为思维是改变自我的内在基础,好方法是解决问题的必要工具。只有运用头脑,积极思考,转换思路,不断开拓出新的做事方法,你才能够在社会中发现、创造更多的机会,实现自己的目标,改变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