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柔克刚巧制胜

以柔克刚巧制胜

人的骨头是硬的,需要柔软的皮肉来包装,这样才不怕外界物体的踫撞;乌龟里面的肉是软的,要有外壳来保护。

硬的物品,要用软布、泡绵包装,这样才不怕损坏;精细柔美的物品,要用木盒、铁箧来包装。柔软的水,必需要用硬的容器来盛装;硬的钻石黄金,需要用软柔的棉絮来包装,由此可以看出刚与柔并不冲突,而是相辅相成的。

马皇后通常都会在朱元璋大发雷霆、扬言要杀大臣的时候,对他柔和劝谏,从而救了许多的大臣;波斯匿王在将要杀御厨的时候,也是末利夫人以柔和的方式救了御厨。

刚强的波斯匿王可以听从柔和的末利夫人劝谏,威武杀人的朱洪武可以在马皇后之前屈服,这一切都是因为她们采用了“以柔克刚”的策略。

阿阇世王有一次执意要弒母,刚直的耆婆医生拍桌斥曰:“历史上从未有儿子杀害母亲的案例,若王执意弒母,我只有去国一途。”耆婆的义正词严,终于使得刚强的阿阇世王改变了主意。

曾有一个“四两拨千斤”的成语,所讲的就是以柔克刚的道理。俗语说:“百人百心,百人百性。”有的人性格内向,有的人性格外向,有的人性格柔和,有的人则性格刚烈,他们各有各自的特点,且各具利弊。

纵观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常常那些性格刚烈的人很容易被柔和之人征服利用。为职者更需要做到以柔克刚。一块巨石一旦落在一堆棉花上,就很容易会被棉花轻松地包裹在里面。以刚克刚,两败俱伤;以柔克刚,则马到成功。

大多数性情刚烈之人,其情绪极容易激动,情绪激动则很容易使人失去理智。仅凭一股冲动去做或者不做某事,可以说是刚烈人的优点,但恰恰又是其致命的弱点。俗话说得好:“牵牛要牵牛鼻子,打蛇要打七寸处。”

一个人要做到以己之所长克己之所短,对待那些刚烈之人如果以硬碰硬,就很容易使双方一起失去应有的理智,从而头脑发热,做出不计后果的事,到最后两败俱伤,事情也必然会弄砸。

如果我们以柔和的态度去对待那些性情刚烈火暴之人,就必然会出现另一番局面:恰似细雨之于烈火,烈火熊熊,细雨蒙蒙,虽然说不能快速地将火扑灭,却能够有效地控制住火势,并一点点地将火扑灭。但若暴雨一阵,火虽然灭去,但会出现洪水泛滥之灾,一浪刚平又起一浪,这样往往得不偿失。

“贵柔”是《道德经》的基本观念之一。老子指出,最柔弱的东西里面蓄积着人们看不见的巨大力量,使最坚强的东西无法抵挡。“柔弱”发挥出来的作用,在于“无为”。水是最柔的东西,但它却能够穿山透地。所以,老子经常以水来比喻柔能胜刚的道理。

“柔弱”是“道”的基本表现和作用,它实际上已不局限于与“刚强”相对立的狭义,而成为《道德经》概括一切从属的、次要方面的哲学概念。

老子认为,“柔弱”是万物具有生命力的表现,也是真正有力量的象征。如果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就会发现老子要突出的是事物转化的必然性。他并非一味要人“守柔”“不争”,而是认为“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即柔弱可以战胜刚强。这是深刻的辩证法智慧。他所说的“柔弱胜刚强”,其核心应该是“胜”字,这才是“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

《道德经》第三十六章说: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意思是说,想要收敛它,必先扩张它;想要削弱它,必先加强它;想要废去它,必先抬举它;想要夺取它,必先给予它。这就叫作虽然微妙而又显明,柔弱战胜刚强。鱼的生存不可以脱离池渊,国家的刑法政教不可以向人炫耀,不能轻易用来吓唬人。

这里谈到若干对矛盾双方互相转化的问题,主要讲了事物的两重性和矛盾转化辩证关系,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例如,“物极必反”“盛极而衰”等都可以说是自然界运动变化的规律,同时以自然界的辩证法比喻社会现象。

“合”与“张”“弱”与“强”“废”与“兴”“取”与“与”,这四对矛盾的对立统一体中,老子宁可居于柔弱的一面。

在对人与物做了深入的观察研究之后,他认识到,柔弱的东西里面蕴含着内敛,且往往富于韧性、生命力旺盛、发展的余地极大。

相反,看起来似乎强大刚强的东西,由于它的显扬外露,往往会失去发展的前景,因而不能持久。在柔弱与刚强的对立之中,老子断言柔弱的呈现胜于刚强的外表。

《道德经》第四十三章中说: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意思是说,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腾越穿行于最坚硬的东西中;无形的力量可以穿透没有间隙的东西。我因此认识到“无为”的益处。“不言”的教导,“无为”的益下,普天下少有能赶上它的了。

这里讲了“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是谓微明”之术,讲了柔弱可以战胜刚强的原理。

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之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的、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根源。

老子对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

老子的这种思想来自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总结。这里,无论柔弱还是坚强,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发挥作用。

这个结论还蕴含着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老子在这里所表达的思想是极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会现象形象地向人们提出奉告,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当然,这也符合老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道德经》第七十八章说:

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意思是说,有道的圣人这样说:“承担全国的屈辱,才能成为国家的君主;承担全国的祸灾,才能成为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好像在反说一样。

老子所讲的软弱、柔弱,并不是通常人们所说的软弱无力的意思。此处,老子阐扬卑下屈辱的观念,实际上反而能够保持高高在上的地位,具有坚强的力量。

《道德经》第八章讲: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意思是说,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最善于选择地方(居所),心胸善于保持沉静而深不可测,待人善于真诚、友爱和无私,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能把国家治理好,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最善的人所作所为正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没有过失,也就没有怨咎。

老子的贵柔思想在后世得到广泛运用。春秋战国时期,郑国的宰相子产在治理国家上采用的正是以柔克刚的策略。子产为政刚柔并济,以柔为上,善于以柔制刚。

郑国是一个非常小的国家,国力甚弱,要想在众多的大国中求得生存的空间,那么对于增强国家的实力实在是一件刻不容缓的事情。子产提倡振兴农业,兴修农事;同时还对征税做了重新的调整,从而确保有足够的军费供应和给养。

在新税征收的开始阶段,民众怨声四起,沸沸扬扬,甚至有人扬言要杀死子产,朝中也有很多朝臣站出来表示反对。然而子产却丝毫不去理会,也从不做过多的解释,只耐心等待事态的发展。

他说:“国家利益为重,必要时自然需得牺牲一点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我听说做事应当有始有终,不能虎头蛇尾。有善始而无善终,那样到最后必然就会一事无成,因此,我决定一定要坚持把这件事做完。”

新税仍然照常征收,而由于他还采取了振兴农业的办法,很快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民众由怨到赞,众人便对他另眼相看。

子产在各个地区还遍设乡校,乡校言论自由,所以有一些对政治不满的人常常把乡校作为论坛谈一些政治活动。此时有些人担心长期这样下去会影响到统治,所以就建议取缔。

子产却说:“这是根本没有必要的,百姓民众劳累一天,到乡校中发发牢骚,论谈政治实乃正常。我们完全可以把它作为参照,择善而从,鉴证得失。若强行压制,岂不如以土塞州,暂时可能还会堵住水流,可是又必然将招来更猛的洪水激流,冲决堤坝。到了那时,恐怕就无力回天了,还不如慢慢地加以疏导,引水入渠,分流而治,这样才能更好。”众人为他讲的这些话深深地折服。子产正是采用了以柔克刚之法,才取得了好的效果。

在企业管理方法的区别上,女性企业家比男性企业家更能突出一个“柔”字。

有这样一个例子:

在电线厂,有一个职工刚从监狱出来,老婆孩子都弃他而去,家里只剩下两个需要照顾的老人。为了能让他正常地养家,女管理员刘淑华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轻松的职位,一个月能拿一千多元。

可是,令人没想到的事情发生了,这个职工竟然三番五次地到厂里偷电缆卖。

“我连续教育了他几次,他也保证了好几次,然而这样的事情还是仍然发生了,我托人把他从派出所保出来,让他继续工作,但是可能因为他觉得对不起我吧,第二天就不辞而别了。”

刘淑华为此表现得很大度,她是在用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努力地经营着自己的事业。然而,这样的做法却为很多的男性管理者所不能理解。“当时很多人说我管理不善,但我总觉得他也不容易。”

女人就是这样的情感化,在经营管理自己企业的时候,的确与男性大不相同,她们在当中考虑得更多的是人性和人情。而男性管理者给人最深的印象则是“铁面无私”。

国内有关专家在企业管理方面提出这样的一个观点:男女性别的管理划分为两大倾向性,即工作的导向性与人际关系的导向性。

男性偏重于工作导向性,女性则偏重于后者。然而形成这两大倾向性的原因就是,男性多喜欢自主、独立、竞争,独立的判断。而女性更注意人际间的关系与交流,相互依存,合作成事。

这些区别具体地表现在一个企业中,就是女企业家在企业中比男企业家更善于沟通和引导。

一个普遍现象是,在女企业家所经营管理的企业当中,员工对于企业的满意度远远要高于男企业家所管理的企业的满意度。这就是以柔克刚所发挥的作用。

营销管理是企业与市场的链接点。在当今如此多变的市场中,需要多种多样的经营策略。

大连三洋集团,他们的营销管理从树立超前的市场意识出发,采取灵活的营销策略,进行技术方面的进一步开发、新产品的营销服务,以此而形成无比强大的技术力、市场力和形象力,创造市场热点。他们在为用户提供质优、价格适中的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拥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大连三洋的成绩,离不开他们柔性的市场营销策略。伴随着企业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公司通常在营销策略上采取以柔克刚、以变应变、以快变应慢变的方法与管理策略,从而快速提高了企业的竞争优势。

首先,要打起企业品牌的“牌”。

大连三洋集团在制冷问世的开始阶段,借助了“三洋”这一品牌优势,以高于同行业30%的价位进入市场,推行高品质、高价格的市场营销策略。

其次,要打起质量“牌”。

在一大批合资企业总体技术水平与大连三洋不相上下的时候,大连三洋采取了打质量牌的策略,并着重地进行宣传:我们的产品质量才称得上是最好的。

最后,要勇于打起服务“牌”。

当大连三洋的主要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达到大连三洋的水平时,他们又随之打出了服务牌,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

大连三洋的主要做法是,在用户开车前,服务人员到现场进行预检,指导操作;开车运转中,定期到现场进行指导运行,检测设备运行的正常状况;停车之前到现场,指导用户怎样进行设备方面的保养。他们用这些切合顾客潜在心理期望的服务,赢得了用户的信赖。

大连三洋的柔性管理是一个功能全面而又周密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中,企业的价值系统是钢,组织系统、员工管理、现场管理、营销管理是目,纲举而目张。

从表面上看,这里的一切都是柔性的,从组织结构到现场管理直至营销活动,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

实际上,比起企业制度约束和纪律监督,企业的价值观更富有“刚”性。

向用户提供一流产品和服务是刚性的,以此为手段实现服务社会、造福人类的宗旨是刚性的。价值系统的构建为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搭建出了全新的创造舞台,为企业实现了最高目标,各个系统得以尽情地发挥,以柔克刚。

以人为本进行“自我改善”可以说是企业柔性化管理的一项核心内容。传统管理是以“管人”为核心来运作的。所谓制度、纪律是企图通过对人的活动的限制达到管理的目的。

在这种管理思想下,人是物的附庸。其弊端是:严格执行某项规章制度势必降低组织活动的灵活性,影响组织与外部环境的协调。将员工置于消极被动的状态,使其缺乏主动参与管理、参与决策的意识,限制了其积极性与创造性。组织的僵化与工作的量化同时也造成了员工的惰性,使员工一味只求完成分内的工作。

而柔性化管理的“自我改善”,以满足员工的高层次需要为目标,能深层次地激发员工的工作动机,增强员工的主人翁责任感,使其不仅自觉提高各自的工作标准,而且愿意挖掘其潜能,发挥其天赋,做出超乎寻常的工作成就。

不仅如此,这还有利于组织内部形成集体主义协作精神,从而利于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播与转化,这样对以“管理大脑”为核心的知识管理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以人为本的柔性化管理能够适应消费者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人们的消费观念、消费习惯与审美习惯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

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这就更需要生产柔性化和精细化。像大连三洋实行的“质量三保证”“柔性化营销”的策略都算得上是赢得最终消费者的强有力的武器。以柔克刚,就好比用柔火来冶钢,到最后总是能够将钢烧熔的。老子曾经说:

以无事而治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位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其实也就是说,忌讳之事越多,就越能够束缚民众的手脚,人民就越发贫困;国家统治的工具越是先进,社会也就会越加混乱难治;人越是机谋奸诈,新奇古怪的东西就越多;法律制度越是完备,犯罪的人也就越会增加。因此,老子主张:“无为而民自化,好静而民自正。”

总而言之,老子所提倡的正是“无为而为”。也就是说,做任何事都要懂得以柔克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