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困境中忍受孤独
他被《亚洲周刊》评选为“21世纪影响中国社会10位人物”,他是“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是“中国最富有的教师”,并传奇地制造了一大批百万富翁级的教师,他就是“新东方”董事长、CEO俞敏洪。
俞敏洪连续三年参加高考,最后才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北大。而入学后的他,才发现只有他一个人是来自农村的。1992年,在北大已经当了七年英语教师的他,因为利用课余时间给校外的培训班代课,而受到了行政记过处分。
在校方大张旗鼓的决定面前,俞敏洪感到颜面尽失,于是,便做出了义无反顾的决定:辞职下海。1993年,俞敏洪开始创建“新东方”英文培训学校。当时的“新东方”只有10平方米的办公室,几乎100%的教室都是租来的,与今天位于中关村这一栋气派的总部大楼比,真是天壤之别。
寒冬夜晚,俞敏洪每天拎着糨糊到处寻觅电线杆贴广告。有时,把糨糊刷在柱子上,广告还没有贴上去,糨糊就已经结成冰了。这对于在北京大学执教多年的一位老师来说,是多么的不易和难为情呵!
然而,为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闯出一条路来,俞敏洪当时不得不抛却一个名牌高等学府老师的清高和斯文。1994年,当“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有了一点发展的时候,又面临着与其他众多培训单位的激烈竞争。
当“新东方”的广告员拿着广告去贴的时候,别的培训单位的人员有的就拿着刀子等着你,说:“你敢贴,我就捅死你。”就这样,“新东方”的广告员还真的有人被捅过,有的住进了医院被缝了十好几针。
为此,俞敏洪花了好长时间找有关部门进行协商,从而,也知道了如何面对社会。办英文培训学校,俞敏洪因为在北大当过7年的英语教师的深厚功底,再加上为校外培训班代过课,所以有着天然的优势,他知道学生需要什么,学校应该为学生提供什么。
所以,提起“新东方”的教学特色,每一个在“新东方”听过课的学生都能够讲出一、二、三、四来。在办学上,俞敏洪的成功秘诀就是让利。“让利于学生,让利于教师,让利于管理者,让利于社会。”
当时,北京出国考试培训的单位已经有30多家,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为了让“新东方”很快脱颖而出,当时市面的收费都是在300~380元之间,而“新东方”只收160元。
考虑人们担心“价优未必质优”,俞敏洪的“新东方”为了吸引学生,开设了免费培训,20次授课之后,感觉教学质量不错的学生再交160元进行继续学习。这样做虽然使学校减少了一部分利润,但是也因此使学校在社会上赢得了声誉。
另外,在不少培训单位在收取培训学费外,往往在开学之后以新资料的名义再向学生收费,而俞敏洪的“新东方”则在所有资料上一律对学生实行免费。这已经成为“新东方”办学必须恪守的信条。
直到现在,“新东方”还坚持前两节课免费试听,不满意条件退款。在“新东方”的课堂上,如果老师课讲得不好,学生可以要求老师下课。因为道理很简单,学生花了钱,花了时间,当然就要求老师为他们提供一流的教学服务。
因为教学质量高,收费又相对比较低,“新东方”学校1994年底的学生就达到2000人。第二年底,更达到了15000人。为了使事业得到更加快速的发展,俞敏洪在海内外寻找合作伙伴。
在美国,俞敏洪找到了昔日的同窗王强、杜子华、包凡一、何庆权、胡敏等。这些人后来相继回国,为新东方注入了新的血液。由于他们的加入,“新东方”又开辟了出国咨询、口语培训、大学英语培训等业务,开始提供多种培训教育服务,并完成了从“手工作坊”向一个现代化企业转变的过程。
在近10年的出国留学生中,有70%~80%的人都在“新东方”培训过。在留学生最主要的输出地北京和上海,“新东方”的培训也分别占有80%和60%的份额。
根据2006年12月1日“新东方”股票收盘价31.91美元估算,俞敏洪的身价已经高达3.5亿美元。从农民之子变成中国“教育首富”,俞敏洪只用了13年的时间。
现在,尽管“新东方”已经成为中国英语培训绝对的领头羊,但俞敏洪没有满足,因为“整个市场至少一两百亿,而‘新东方’占了不到10%”。他最终的目标是把“新东方”建成为“美国阿波罗公司那样的经营性大学”,在更广泛的面上为学生提供更加切合实际的服务。
回顾自己十几年所走过的路,俞敏洪认为成功必须具备三种精神:第一,是忍受孤独的能力。因为在你成功以前,你永远是孤单的,没有人能够帮得上你。第二,是忍受失败的能力。第三,是忍受屈辱的能力。孤独、失败、屈辱都曾经与他为伴,但都没有消磨他的意志,反而使他愈挫愈勇。
经济的全球化需要全球化的语言。同在一个地球村需要每个人熟悉地球村的游戏规则。“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的校长俞敏洪的成功原因之一,是因为他创办的“新东方”英语培训学校适应了中国要国际化、全球化的需要。
二是就像孟子所说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能够“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在困境中闯路”,磨炼自己忍受孤独的能力、忍受失败的能力和忍受屈辱的能力;三是能够“让利”。“让利于学生,让利于教师,让利于管理者,让利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