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非小事
作者简介
张玉娇:教育科学学院2014级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任2014级小学教育班的生活班长。曾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两次专业一等奖学金,曾获得“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
我们的生活中几乎处处都要排队:坐公共汽车要排队上车,到影院看电影要排队买票,在商店要排队付钱,就连上趟公共洗手间,人多的时候也要排队……可是,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为了自己方便,用尽各种招数来插队。
有一期金星秀,恰好说到插队的事。“我带着我的孩子去旅游,到了机场,带着他们安安静静在那排着队。身边就有个女的嘴里叼着飞机票,风风火火地就跑过来了,就插在我们前面了。于是我就跟孩子说:‘孩子,咱们后撤一点,让阿姨先走。’孩子们就奇怪了说:‘不是我们先排队在前面的吗?’我说:‘孩子,那位阿姨坐公交车坐惯了,没坐过飞机,她不知道飞机上,每个人都有座位的。’结果前面那个老娘们听到了就说:‘怎么说话的,谁没坐过飞机!’我说:‘还问我怎么说话的,你自己怎么做人的?没看见小孩子都知道排队,你大人不知道排队!’那个老娘们看我比她还横,就不吱声了。”
在一旁看节目的我不禁直呼金星做得简直痛快,真是大快人心!因为在我们身边像这样不遵守秩序,胡乱插队给人带来种种不便的,大有人在。
根据我的经历和观察,插队大致可以分为四类:1.群体分散型,多名伙伴排不同的队,待其中一人快轮到时,原本排在其他队的伙伴便会赶过来,导致后面的人需要等待更长时间。2.见缝插针型,这些人常常占据在售票窗口的位置,向售票员问东问西,麻痹后面的人,然后见机行事地插进来买票,一切看起来那么自然。3.厚颜无耻型,这个不用多说,大家也能明白,这类人一般毫不顾及别人的眼光,坦然地插进队伍。4.另起炉灶型,这类人一般会选择在长龙旁边另排一个队,误导后来的人排在自己身后,久而久之那边排的队也逐渐形成规模,真假难辨。
这么多的插队方式,我猜你们也一定遇到过几种,或者你们还遇到过更加奇葩的插队。总而言之,这些人为了插队,想尽各种办法。
可能说到这里,还有人在想插队无非是一件小事,不管他们用什么办法,插队代表个人素质的高低,谁爱插队就插队呗,我不理他就好了。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插队真的只代表个人素质高低吗?它真的是一件小事吗?
一篇名为《美国网民发帖炫耀殴打中国插队游客》的文章曾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有些网民高呼打得好,也有网民抗议说这是一种歧视。而这争议的尾音尚未落下,《上海老夫妇看病插队被拒扇医生耳光》的新闻又爆了出来。实际上,近十多年来,美国社交网络上就经常有人吐槽中国人爱插队的事情,每每都能引来很多美国网民的围观和共鸣。不仅如此,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等海外媒体也曾专门对“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插队”这类主题进行过讨论。
显然,“爱插队”已经成了贴在中国人前额上的一个醒目标签。看似小小的插队现象,它反映的不再仅仅是一个人素质的高低,不再是一件小事。它更加关乎一个民族的素质、一个国家的形象。
然而,相反在其他国家却存在着“排队景观”。
如英国,这是一个异常热衷于排队的国家。超市、公交车站、邮局、戏院……任何你能想到的地方,英国人都在排队。人们会安静地、很有礼貌地站在队伍里等着,插队现象很少发生。“英国人就算独自一人,也会整整齐齐地排成一个人的队伍。”匈牙利作家乔治·麦克斯的这句名言贴切地总结了英国人对于排队的态度。
再如日本,日本人爱排队,在全世界都是出了名的。从老人到小孩儿,无论在哪里,要买什么,他们都会自觉排队。来过日本的人,也一定或多或少体验过日本的排队文化。排队看似简单的一件事情,给日本社会带来了一种“秩序之美”,也值得世人借鉴。
国外为什么能够形成“排队景观”?
首先,他们在很小的时候就接受这样的教育:排队是一种人们必须遵守的规则与道德标准。这样的教育不仅在学校里经常灌输,还深入每个家庭中。家长带着孩子去车站、电影院等公共场所时,也会时刻提醒孩子要排好队。日久天长,日积月累,孩子们的脑子里也就形成了排队的概念,排队的习惯也就这么养成了。
其次,有一点是不可否认的,就是社会提供了便于排队的外部条件。比如在许多人口密集的场合,如商场,他们会设有回旋式的等候区,防止日晒雨淋;为方便人们提前排队等候,公共汽车都能严格地在设定好的某时某分到达固定位置;在一些队伍过于庞大的场合,会有工作人员配合疏导;有的国家甚至是用近乎严苛的法律来规范国民的行为,如根据《日本国轻犯罪法》规定,排队“加塞”根据情节轻重,将被处以100万日元以下罚款甚至被拘留24小时。
而相比之下我们国家很多地方往往没有做到这些。当然,以上都只是客观原因。排队讲究的是自律,而自律说白了还是内因在起作用。
其实近些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素质也有很大地提升。我们国家为此也做了很多努力。为了方便市民,我国很多城市在一些公共场所,如银行、车站售票点等地,专门划定了排队区域,提示市民不要插队。应该说,在明确的标识的规范下,绝大部分市民都能够自觉排队。
然而毁掉一个群体的声誉常常只需要几个个例,给整个群体正名却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从这一点上看,洗去中国人插队的标签实在任重而道远。
☆教师点评:孙崇勇
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往往表现在点滴小事上,小的事情都做不好,想做大事情是不可能的,正所谓“细节决定成败”。对于强调公平与公德的当今社会,排队作为一种维持公共秩序的最基本形式,规范人们的公共行为举止,何乐而不为?
文章开门见山指出我们身边处处存在的插队现象。接下来引用节目“金星秀”中关于插队的叙述。作者又根据自身经历,生动地将插队的种类总结为以下四种:群体分散型、见缝插针型、厚颜无耻型、另起炉灶型。接下来引出插队是一件小事,作者围绕此论点列举事例证明,插队不但不是一件小事。
自私自利,只想自己方便,不顾他人内心感受,是一种不道德的行为。要改变一些人爱插队的不良行为现象,洗去中国人“爱插队”的标签,最重要的就是要有遵守秩序的意识,最后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把插队当作一件小事,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自觉排队、不插队。
教师简介:孙崇勇,博士,副教授,心理研究所副所长,硕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