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大多来自生活中的小事

006 快乐大多来自生活中的小事

一个贫穷的乡村教员今年已经63岁了,他一辈子过着清贫的生活,没有结婚;到退休时也只是个普通教师,没有职称。但他看起来乐观开朗,有人好奇地问他:“你活在世上一辈子,却什么也没有得到,你为什么还能这么高兴?”

教员说:“你生过病吗?比如,重感冒。”询问的人点头,教员说:“卧病在床的时候,喉咙发炎,你才能察觉平日的喉咙有多舒服;高烧烧得头疼,你会怀念平日脑子清醒;躺在床上什么也不能做,就会知道即使没有得到什么,像普通人一样生活,也好过生病。”

生过病的人会格外珍惜健康,经过大起大落的人会格外珍惜生活。一份普通生活是美好的,能够用工作证明自己的才华,靠学习提高自己的能力,感受与人交往时的点滴情谊,这是普通的生活,也是每个人能够拥有的最好的生活。只是人们往往觉得它单调,缺少戏剧性,总是期待着电影小说里的那些“奇遇”会降临到自己身上;或者羡慕别人那看来无比光鲜的日子,认为那才叫真正的生活,那样才会有真正的快乐。

不要以为快乐是生活以外的东西,快乐的确来自心灵,笑脸不代表快乐,只有心中的充实快慰才能叫作快乐,但哪一种快乐能脱离生活呢?我们快乐,是因为在生活中遇到了让我们开怀的人或物,也许是读到了一本感动的书,也许是听到了一首美妙的歌,也许是和亲密的友人闲聊了一个下午。心中的感觉全都是来自外界,快乐由外界给予,由我们自己决定,但它终究依附于生活。试想有一天你孑然一人,你什么也看不到、摸不到,还能快乐吗?

不只是快乐如此,我们能够拥有的每一件事物、每一份感悟也都与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参与其中,有时是主动者,接受了生活并改变着生活,不对生活的磨难屈服,实现自己的愿望,得到生活的回报;有时却是被动者,诅咒着生活并被生活改变,由意气风发变得庸碌无为——同样的生活,不同的人生,只看你如何选择如何行动。

欧根教授是牛津大学有名的学者。一次,他的学生问他:“老师,我今年22岁,仍然说不清什么是快乐,也许你的阅历能够给我指点迷津。”

欧根教授说:“我今年44岁,比你大了一倍,我也是刚刚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它来自我的11岁的女儿。”

“11岁?您的女儿是个天才吗?”学生惊叹。

欧根教授回答:“她不是天才,她只是个普通的小学生。前几天,我看到她写的一篇日记,她写了自己快乐的一天:上午和小伙伴在公园野餐,下午给爸爸妈妈烤了一个蛋糕,晚上得到了叔叔送她的一本书。你看,我们一直寻找快乐,小学生却很轻松地找到了答案。”

了解快乐的人并不一定是饱经沧桑的智者,这样的人有时倒显得郁郁寡欢。有时候小孩子更明白快乐的真谛究竟是什么。小孩子的生活天真而简单,他们能够为一次野餐、一块蛋糕、一本书而开怀,这些生活上的小事,在大人看了不值一提,却成了小孩子们的快乐。

想要快乐,就要学学小孩子的那种心态,小孩子野餐的时候,不会想这一餐花了多少钱,收拾起来会不会麻烦,下一次野餐不知在什么时候;小孩子吃蛋糕的时候,会满足地沉浸在香甜的滋味中,不会担心摄入了多少卡路里,也不会在乎吃蛋糕的地方是不是精美的咖啡厅;小孩子得到礼物的时候,不会在意礼物的价格,不会想着什么时候需要回礼……一个人只有做到专心致志地享受生活,才能有一颗不老而快乐的心。

在生活中,我们希望自己有更高的悟性,特别是那些快乐的感悟,如果能常常放置在心灵中,就能让我们有一份不老的心态。不过,要记住切不可远离生活,因为所有的感悟都来自于生活,那些快乐的事更需要你从也许并不如意的生活中一点一滴地摄取。只有那些善于从平凡中发现闪光点,并把这些闪光点聚集在心中的人,才是真正内心光明的禅者,也是看穿俗世纷扰的快乐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