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本能冲动,注重自律

克服本能冲动,注重自律

人和动物在行为上的根本区别,在于人的行为有其自觉性;而动物的行为直接受其本能支配。本能是无须学习的,本能的行为不管如何复杂,总是直接、自发、没有节制地进行。动物一方面借助这些本能来满足自己的各种需要,另一方面它们又都是自己本能的“奴隶”;而人则能意识到自己的本能,并可以驾驭自己的本能。本能一旦被意识到,它就要受意识支配和控制,本能也就“社会化”了。因此,一切生物本能在文明人身上表现的时候,都要受其意识所控制。如果一个人的生物本能得不到意识和理智的约束,那么他就永远也不可能成为一个社会化的“文明人”,这个人的生命也就只能处于一种低级的动物状态。

有人把人的生物本能比作一匹野马;人的理智就像缰绳,没有缰绳的马是一匹未经驯服的野马,而有缰绳控制的马,才是一匹有用的马。人只有用自己的意志努力去服从自己的理智,才能实现自己的目的,而约束可使人少犯错误或不犯错误。

古今中外的思想家都曾提到用理智约束自己,这是做人的一种基本准则。孔子强调“修己”和“克己”。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节制是一种秩序,一种对于快乐和欲望的控制。”亚里士多德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正在于置行为于理智。”“节制”被定为古希腊的“四德”(“智、勇、义、节”)之一。后世的思想家在发扬和修正这些学说时,也都一致强调理智对个人的约束作用。这些理论的局限是自不待言的,但是它们强调人的行为应自觉地受意识和理智的控制,却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客观要求和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自我控制是自我心理结构中最重要的调节机制,也是人心理成熟的重要标志。

一位著名作家说:“要想征服世界,首先要学会控制自己。”控制自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每个人心中永远存在着理智与感情的斗争。自我控制、自我约束也就是要人按理智判断行事,克服追求一时情感满足的本能愿望。一个真正具有自我约束能力的人,即使在情绪非常激动时,他也是能够做到这一点的。

自我约束表现为一种自我控制的感情。自由并非来自“做自己高兴做的事”,或者采取一种不顾一切的态度。一个人如果任凭情感支配自己的行动,那便使自己成了情感的“奴隶”,也就谈不上自由了。

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做使自己的生活更有意义的事,并且在向着未来的目标奋进。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绝不应该只在意“今天”过得是否愉快,而丝毫不顾及“明天”可能产生的后果。人的情感大都容易倾向于获得暂时的满足,所以人要善于做好自我约束,在追求有意义的生活时,还应当努力预测自己所从事的事情对将来可能产生的结果。

不论我们现在如何享受目前的生活,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都将有益于我们的未来。不要以为未来是非常遥远的,它是终究要到来的,而且它来得几乎总是比我们预期的要早。一个没有养成自我约束习惯的人,他可能会反复地“屈从”于一种诱惑而去做不该做的事。这种错误的后果,甚至可能长期影响一个人人生的成败。

为什么有些人同样很努力,其中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他们可能都知道成功的途径,但他们之间有一个主要的不同在于,成功者总是约束自己,凭理智去做正确的事情;而失败的人总是容忍自己的情感占上风,任由情感支配自己做事。人要拥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必须抑制情感的冲动,不断分析自己的行动可能带来的长期后果;同时不屈不挠地按照符合自己决心和长远利益的决定行动。

人行动的基础,通常可分为两种:根据感情冲动行动或根据自我约束行动。

依感情冲动行事,往往是一种失去控制的危险行为。然而,人们在生活中却经常凭感情冲动行事,比如:当一大群人朝着一个方向行走,而我们的理智或常识告诉我们那是一个错误的方向时,我们自我约束的能力就受到严峻的考验。这时正是我们必须运用自我约束的力量压倒自己盲目从众心理的关键时刻,要提醒自己,这个“从众”的决定从长远看并不正确。

依自我约束行动,从本质上讲,就是“自律”,使我们在被迫行动前,有勇气自动去做一些我们必须做的事情。“自律”往往和我们不愿做或懒于去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相联系。比如,刷牙洗脸是我们每天必须要做的事情,但是当有一天我们回到家筋疲力尽时,如果我们倒床就睡,就是在放纵自己的行为;如果我们克服了身心的疲惫,坚持做当时该做的事,就是“自律”的表现。人们往往会遇到一些让自己讨厌或使行动受阻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应该克服这些事情对自己情绪的干扰,准备好接受考验。

作为成熟的人,我们必须具有自我约束的能力,养成自我约束的习惯,不要因为一些不重要的计划或无关的事情而让我们的理智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必须保持自己头脑不受种种杂念的干扰,在生活中时刻注重“自律”,坚持去做自己认为正确、有益的事情,这样我们才会离成功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