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钱钟书和杨绛对女儿的培养
钱钟书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夫人杨绛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钱钟书和杨绛生有一女,名叫钱瑗。虽然钱钟书夫妇都是很有文化的人,但他们对女儿却没有提出什么严格的要求,更没有给过什么训示。不过,这并不代表他们对女儿不进行教育,相反,他们都是通过为女儿做好榜样,让女儿耳濡目染接受教育的。
比如,在学习这件事上,钱钟书和杨绛没有像大部分父母那样,对孩子耳提面命,要求孩子该读多少书、该学多少知识,而是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夫妻俩都爱读书,每天都要读,钱瑗从小接受熏陶,也渐渐喜欢上了读书。在三岁时,她就能像大人一样坐在一旁专心地看书了。
对此,杨绛认为,好的教育首先应能够激发人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培养孩子的上进心,引导孩子好学、爱学和不断完善自己。要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父母的榜样作用就很重要,言传不如身教。
所以,当钱瑗看到父母在一旁读书时,也会照模照样地拿本书来读,慢慢的,她的阅读习惯就培养起来了。后来她又学着父母的样子,读英文书。有一次,钱瑗在读英文书时,遇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就去问爸爸,但爸爸不告诉她,让她自己去查辞典。钱瑗翻了三遍也没查到,又去问爸爸,但钱钟书还是不肯告诉她,仍然让她自己去查辞典。钱瑗没办法,只能再去查,终于在查到第五遍时,查到了这个单词的意思。由此,她对这个单词的记忆就特别深刻。
在钱钟书和杨绛的这种“身教”下,钱瑗不仅像父母一样喜欢读书,上学后学习成绩也非常出色。
<<<家教家风感悟
好的家教家风,可以让孩子受益终生。杨绛的父亲杨荫杭先生曾留过洋,对教育子女颇有心得,因此对女儿的教育也很特别。杨绛学习成绩不突出,父亲从不责怪;对于杨绛在学习上表现突出的地方,会表扬,但不好的地方也不会指责,而是千方百计地调动杨绛的学习兴趣。对于阅读,父亲从不勉强杨绛,而是自己先做好榜样,然后再把女儿喜欢的书放到她的书桌上,如果是女儿长时间不读的书,他会主动收走。
在这种家风的影响下,杨绛懂得了学习兴趣的重要性,所以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时,也承袭了父亲教育自己的方法,不指责、不批评,而是通过父母的身教去影响孩子。
实践胜于指导,身教重于言传。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学习榜样,父母所说的每句话、所做的每件事,都会影响到孩子。所以,与其绞尽脑汁地想着怎么让孩子爱上学习、爱上读书,不如自己先爱上学习、爱上读书,然后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影响孩子,或许效果更为理想。
1.父母先做个爱读书、读好书的人
人是习惯的产物,孩子是父母习惯的延续。父母没有读书、学习的习惯,自己早早放弃了求知,那么就不能奢望孩子能多喜欢读书、多喜欢学习。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孩子会产生“要像大人一样”的愿望,这种愿望也会导致他们事事向父母“靠拢”:学习父母的行为习惯,学习父母的说话方式,等等。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父母首先要成为一个爱读书的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孩子。
要注意的是,父母对自己读的书也要有所选择,要读好书,可以是自己的专业书,也可以是一些好的文学名著、文学作品等。如果父母每天抱在手里看的都是一些情爱小说、穿越故事等,估计是难以给孩子做好榜样的。
2.鼓励孩子充分发表自己在学习上的一些见解
曾有一份调查显示,在生活中,有70%的父母没有耐心听孩子说他们的观点和想法。现在的孩子在学习和读书上其实都是很有想法的,也希望通过自己的思想来实现自己的愿望,如果孩子能跟父母沟通,说明他们能够独立思考,能够展现出自己的个性了。这时,如果父母能多给孩子一些鼓励,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恰恰可以让父母更加深入地了解孩子在学习上的长处和不足。
需要注意的是,当孩子说出自己的见解后,即使与父母的观点不一致,父母也不要一味否定孩子的观点,而应学会尊重和接纳,允许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当然,如果孩子的观点的确十分错误,甚至是“毁三观”的,父母肯定要及时纠正,但也不要直接斥责孩子,而应心平气和地引导孩子,让孩子明白他的观点错在哪里,如何纠正等。
3.读书不怕晚,就怕没耐心
学习和读书在任何时候开始都可以,一些父母感觉自己在孩子小时候没能好好陪伴孩子,担心现在开始有些晚了。并非如此,任何一个好习惯,不管什么时候培养都不晚。
不过,学习和读书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必须有耐心、要坚持,才能有效,“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行的。有的父母觉得自己工作忙,没时间读书,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见缝插针。比如和孩子一起坐车时,就可随身带一本书,在车上和孩子一起读。或者带孩子外出吃饭时,也可带上一本书,在等待上菜的时间里,让孩子随手翻翻看。家里也可以专门为孩子准备出一块看书的场地,里面放上各种书籍,孩子学习或游戏的间隙,都可以去翻阅一下。
总之,只要父母做好榜样,掌握好方法,并愿意耐心地引导孩子,每个孩子都能爱上学习、爱上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