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何事最相宜

而今何事最相宜

辛弃疾是南宋济南历城人。他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于是,他21岁参加抗金义军,失败后率部归南宋,宁宗时知镇江府。

辛弃疾一生坚决主张抗金遭主和派打压,先后被贬闲居近21年。辛弃疾的词风悲壮豪放,具有爱国情操,并创造出了多种风格,在词史上与苏轼并称“苏辛”。有《稼轩长短句》《稼轩词》等,古文名句“而今何事最相宜?”便出自他的《稼轩长短句·卷十·西江月·示儿曹以家事付之》,意思是说,那么还能干点什么呢?此词的原文为:

万事云烟忽过,百年蒲柳先衰。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早趁催科了纳,更量出入收支。乃翁依旧管些儿,管竹管山管水。

此词上阕写作者晚年的身体状况及闲适的心境,意思是说,我平生所经历的事情千头万绪,都像过眼云烟般地消失了。近来我的身体非常孱弱,就像入秋的蒲柳,过早地衰老了。如今,对于我来说,一天做点儿什么事儿最为适宜呢?那就是饮酒,游览,睡觉。

下阕表示自己将不再掌管家事,今后要寄情山水,感受自然。全句的意思是说,今后料理家计的重任就由你们承担了,到了官府催缴租税的期限,你们就及早交纳完毕;家中的出入收支,你们也要做到心中有数,妥善安排。我老头子也是要管一点儿事情的,那就是管竹,管山,管水。

辛弃疾一生为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屡建奇功,但也因为坚持抗战而为以皇帝为首的主和派所不容。中年以后曾长期闲居上饶、铅山等地。这是词人晚年在江西铅山写给儿孙们的一首词。

全词反映了作者的退居生活和心境,表面上看是显示自然恬淡、看破红尘、超然物外的达观思想和风度,实际在词中激荡着未能为国家统一大业出力的压抑不平之气。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诗人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在年轻时以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努力投入“治国平天下”的事业中;到了晚年便抛却世俗荣利,以老庄的平淡玄远,安于洒脱淡泊的岁月。

辛弃疾年轻时即领军抗金,有胆识、有作为,一生关心国事,力主宋军北伐收复故土。他在晚年写下的《永遇乐》中仍有“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气势,但横遭排斥,不得不感慨地说:“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借喻廉颇当年以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表示自己尚可用的故事,希望朝廷还能予以重用。

这样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诗人,在现实生活中屡遭打击压抑,仍能写下“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些洒脱的名句,磊落豁达的态度令人钦慕。

安于悠闲淡泊的生活是需要一番超然旷达的胸襟,宋朝词人朱敦儒在《念奴娇》中说:“老来可喜,是历遍人间,谙知物外,看透虚空,将恨海愁山一齐挼碎。”年纪老了是件令人欣喜的事,因为岁月与智慧的累积,让人能够了悟名利的虚空,可以抛却愁恨与世无争。

再看看元曲作家关汉卿的《四块玉》,可就说得更加清楚简白了:“闲将往事思量过。贤的是他,愚的是我,争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