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一眚掩大德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又称《春秋左传》或《左氏春秋》,关于作者有许多不同的说法:一说是由左丘明所作,或说是由战国时吴起召集历史散文家所著,众说纷纭至今不能下定论。不论作者为何人,《左传》的内容是中国史学的瑰宝,司马迁撰写《史记》便大量采用《左传》的资料。到了今天,《左传》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学与历史的必读经典。

在《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有这样一句:

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的内容记载由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公元前722~前481年)的史事,包括当时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的史实。大量的史料加上叙事详尽,同时展现作者高明的叙述能力。

“不以一眚掩大德。”这句话是秦国君主秦穆公所说,意思是:我不会因为你们的一点小错误就掩盖你们的大功劳。

秦穆公说话的对象是刚刚从晋国狼狈逃回来的三位秦国败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

那么,他们的小错是什么呢?是丢了一支远征军,一支数万人的精锐部队!这三位将军原本是秦国远征军统帅,率领数万大军去攻打郑国,结果回国途中被晋国伏击所截,数万大军变成数万亡灵,三位统帅也被俘虏,最后还是靠秦国公主说情,才得以逃回故国。

古往今来,战败的将军,尤其是全军覆没的败军之将都逃脱不了被处决的下场——因为失败总要有人负责任。但是这三人的丧师完败却被秦穆公说成“一眚”。

秦穆公认为,自己应该负领带责任,最大的过错在于自己的决策错误。秦国出兵之前,曾经有老臣竭力反对,认为远征军容易战胜,但也容易自大,认为会被敌军埋伏,但是秦穆公被眼前利益所打动,一意孤行摆出远征军,结果最终导致这场失败。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当三位战败的统军大将像丧家犬狼狈不堪的逃回来时,秦穆公身穿素服亲自到城郊外迎接,对着三位请罪的大将放声大哭:“都是我不听忠言的罪过啊,让你们受委屈了,没有及早地召回你们也是我糊涂啊,你们那里来的错误呢?而且,我不会因为你们的一点小错误就掩盖你们的大功劳啊!”

秦穆公知道,处置一个或者三个犯了错误的下级,对于一个居上位者而言,那是非常容易的事,但是,在处置之后呢,其余的下属会怎么看?自己的竞争对手会怎么看?干掉了自己得力的手下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而主动承担错误甚至分担本来是下属的错误却会换来下属的由衷的感激和更卖命的报效,所以,秦穆公不仅没有杀孟明等三将,反而继续重要他们。甚至在一年后孟明再次在秦晋战争中失败也不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得孟明等人感恩图报,励精图治,忠心耿耿地整君治武,一心报答君上的如天浩荡之恩,终于在殽之战三年之后大败晋军,一雪前耻,为国家,为君王,也为自己挣了一口气。

俗谚说:“大人不记小人过。”不过,秦穆公自己犯了决策上的错误,但是他有大人的胸襟,怪自己不肯听从蹇叔的谏言,一人扛下所有的责任,不让吃了败仗的三位将军背黑锅。难怪这三人感激涕零之余,励精图治,最后终于赢得胜仗。

《左传·宣公二年》曾提到晋灵公暴虐凶残,只是因为厨师炒菜时火候不佳,就将厨师给杀了。士季为了此事进宫劝谏,晋灵公因为不想听他啰唆,便先草率地认了错,士季提醒他:“只要是人,谁不会犯错呢?”而有“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的名句。看来在这点上,晋灵公的度量远远不及秦穆公。

再说如果尽在枝微末节的小事上计较,将他人的小过错,用放大镜去检视,这世上哪来这么多完人!《晋书·周顗传》中也说:“瑕不掩瑜,未足韬其美也。”瑕指玉上的疵点,比喻缺点;而瑜是玉的光华,比喻优点,整句也就是说小小的缺点,并不能掩盖整体的完美。若能看到缺点,也能看到优点,观察评判事物才属客观。

在《论语·子张》中,孔子的弟子子夏说过:“大德不逾闲,小德出入可也。”是说人谨守基本的道德规范法度,不可以逾越界限,至于枝节末微的小事就不必太苛求。每个人都各有其优缺点,不要去计较鸡毛蒜皮的小事,多注意别人优秀的一面,世界才会因此而变得更美好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