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有青竹,静待成荫
芦苇
孩子成长的密码,我们终其一生,精心体悟,不见得能够破译。那么,就把期待存到心里,寄托于未来。
女儿书包背得早,不足六岁上小学,体弱,胆小。三年级时遇一数学老师,木板作戒尺,敲击讲桌警示学生,此节目每堂课必演。惊堂木下,坐在教室前排的女儿,战战兢兢,整堂课紧张之极,脑子一片空白,不知所学为何,考试成绩可想而知。要求调班不成,只好转学,投奔她姨姨麾下。尽管竭力安抚,数学学习形成的心理障碍,女儿一直带到大学,直到考研时,方才舒出一口气来,告诉我们,数学终于开窍了。
女儿升初中时,县城仍要考试。我所在的重点中学,录取两百名初中学生,分数线划定为150分。女儿刚好考了150分。当时,我主持学校的录取工作,有人说,我是参照女儿的分数定的录取线,真是冤枉。我意识到的是,女儿在同级学生中的两个“最”:除了年龄最小,便是成绩最低。有一次考试,女儿数学只考了80分,回家后伤心得哭了。我便安慰道:“比你老爸强,当年高考数学才得72分。”于是女儿破涕为笑。到考高中时,女儿成绩不算最好,但在同级学生中,早就不是垫底的那个层次了。
女儿考大学时,我想着,万一考不上,商场租个摊位卖服装,未尝不可。真的不是矫情。按照自己的禀赋和才能,找个适合自己的位置,安排生计,这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何况女儿自小喜欢服装设计。有这样的考虑,高考刚结束,女儿便回老家,自己跑到步行街,找了一家花店去打工,当了几天卖花姑娘,见习做小生意。
平生无所好,唯书耳:读书,教书,著书。
陪伴女儿成长的岁月,为她准备的礼物是一本书,一本自己写的书:《24夜:与花季女儿谈写作》。书不算厚重,但承载了一份期待。女儿上初中,书成稿;女儿高中毕业,书首版;女儿婚礼,再版书是赠送客人的礼品。这本书,浸润着女儿生命的每一段历程,静悄悄的,是她成长节点上的精神养料。
曾经为买一套《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耗去一月多工资,没了生活费,戏称“锅快挂到墙上”了。耳濡目染,书堆里长大的女儿,也是个书呆子,“好书到手不论价”,书再贵也不眨眼。被书养着的女儿,读书成了生活中的必需,一路由本科读到研究生,最后混到大学里教书去了。
当女儿把她自己的著述送到手边,闻着淡淡的墨香,无酒自醉,便觉出书的奇妙:播一本书的种子,还会收获另一本书的花开。
独生子女时代,孩子在过度关注中成了“王子”“公主”,传统式的父母之爱,会增加孩子失去自我的风险。
女儿八岁时,跟着我去爬华山。一路拒绝了川北脚夫的背篓,把老外的惊奇看成鼓励,好心人“虐待小孩”的劝说权当耳旁风。攀千尺幢,上北峰,爬天梯,翻越苍龙岭,登临西峰,女儿气儿喘得让人心疼,可一步也没有落下。我只是暗中护着她,保她安全便是。
女儿小学三年级,五一放假,到黄河黑山峡探险,我陪着她。翻山坡,爬沟壑,渡黄河,一天徒步五十里,水和干粮都是她自己背着的。当时峡谷有座铁索桥,临时搭建的,悬空六十多米,破旧的木板桥面,踏上去摇摇晃晃,下面河水汹涌,惊涛骇浪,令人心惊胆战。看到放羊人从容过桥,我便鼓动她也尝试一下。她攥紧我的手臂,尽管腿打着战,也坚持走了个来回。
女儿骑自行车去上学,是从九岁开始的,护送了几次,就让她自己独立出行了。卡车经过身边时的惊惧,上学路上应对小男孩的恶意攻击,反击小痞子的敲诈钱财,都是她事后才告诉我们的。女儿终归是要独自去闯世界的。也许,让她从小面对挑战,那些不经意的磨砺和挫折,恰恰淬炼出了她性格中的刚性。
送女儿上幼儿园,自行车上,每每给她讲逻辑故事,讲历史人物两难抉择时的痛苦,讲古人“一举而三役济”的智慧。我的絮叨,女儿当时听懂了没有,我无法判断;女儿以后人生道路上的抉择,是否与之存在某种因果关系,更无法判断。反正,高中文理分科,文科见长的女儿,最终选择理科,没有顾忌我的干预。高考填报志愿,选地质大学测绘工程专业,也是征得了她的首肯。本科毕业,考研还是就业,女儿自己拿主意。从卫星公司的项目主管,到军事院校的文职教员,发誓不当教师,女儿最后还是当了教师,这总归也由她自己决断了。
身体健康,人格健全,心地善良,孩子这些人生的底线,是需要父母精心呵护的。有了这些个底线,我们唯一能够做的,就是怀揣希望,耐下心思,默默地陪伴,静悄悄地等待。
心有青竹,静待成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