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的增长并不能提升幸福的指数
随着经济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高,似乎生活中的一切都呈上升的趋势,如人均收入、人均消费、人均寿命、人均住房面积、汽车的人均拥有量、每年的人均旅行次数等,都在提高。然而,近50年来,我们的幸福指数却没有任何增长,反而出现下降趋势。
事实告诉我们,在基本需求得到保障的前提下,拥有物质财富的数量与幸福感并不成正比。也就是说,并不是钱越多就越幸福。虽然很多人不相信这个说法,但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通过无数的实验,心理学家证实:金钱会让人越来越孤僻。当涉及金钱利益时,被实验者就不再会有帮助他人的念头,对外界的帮助的需求也会逐渐减少。此外,就算有闲暇的时间,他们也情愿单独度过,也不选择跟朋友们共同活动。
对金钱和幸福之间的关系,心理学家用了很长的时间来研究。在《撞上快乐》一书中,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写道:“只有当财富将人从悲惨穷困的旋涡中拉出来,并使之成为中产阶层的时候,人们的幸福感才会有所增加。在那之后,财富的增加所带来的幸福感便会逐渐变弱、减少。”
从下个月起,如果你的工资增加500元,你会觉得比现在幸福吗?当然,我可以生活得更惬意,我会感到非常幸福。可是,如果知道其他同事的工资涨了1000元,你还会为500元感到幸福吗?当然不。尽管你的工资比以前多了,可你还是会觉得不开心,因为跟别人相比,你感觉自己损失了500元。
我们总喜欢跟周围的人攀比,一旦发现邻居或同事的情况比自己好,我们的心情就会立刻变得很糟。对这种现象,英国大哲学家罗素有一个精辟的总结:“乞丐永远不会嫉妒百万富翁,他们嫉妒对象只有乞丐,那些比自己乞讨到更多钱的乞丐。”因为这种攀比心理,我们变得一天比一天可怜,我们的幸福感也一天比一天少。
美国人做过一项调查,让人们填写一张调查表,写出哪些消费品属于生活必需品,其中哪些是已经拥有的。像房子、车子、电视机、假期旅行、游泳池、度假用的别墅等等,只要能想到的,都可以写在上面。l6年后,又进行了一次同样的调查。结果,人们的拥有值从l.6上升到3.1,想拥有值从4.4上升到5.6。不仅拥有值上升了,想拥有值也同样上升了。这就是人类,永远不会满足,总是觉得缺少两件东西。殊不知,当越来越多的欲望被我们当成基本需求的时候,幸福感也在日益减少。
几十年前的奢侈品,像洗衣机、电冰箱、空调等,如今都成了必需品。跟父辈们一样,现在的年轻人都从洗衣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而产生父辈们增有的幸福感。跟九十年代比,今天的上网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再快的网速也无法让我们更快地完成工作,因为我们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浏览网页。跟l00年前没有发明汽车时相比,我们今天穿过一座城市的速度并没有快多少,可能骑马比开车要快一点!
电视剧《蜗居》中,海藻有一段经典的台词:“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是让自己在日子中承受痛苦,还是为了享受欢乐?关键是每个人都这样活着,从没有人质疑,这样的生活到底对不对。只知道必须要工作,每天不停地工作。一个月工作22天甚至更多,像牛一样地工作一个月,而像小兔子一样欢蹦乱跳的日子只有发薪的那一天。人要用30天的紧张换一天的松弛,这种现实也太残酷了吧!”
这段话让我深有感触,当一个人缺什么东西的时候,他就会觉得自己所缺的东西最重要。钱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虽然它不是人生最重要的,但是缺钱会让人们付出健康代价。当一个人缺健康的时候,它又会为健康花掉所有的钱。
人生在世,重要的东西其实有很多,并不仅仅是物质,因为能带给我们快乐的东西太多了。在这个开放、包容的社会,我们的生活观念应该是多元的。
赵越是我的一个驴友,在一家设计公司上班,工作了有一年多吧,攒了一笔钱。在某个月的月底,领完薪水后,他写了一封辞职信,然后到海南三亚去享受阳光了。在个人博客上面,他写了这样一段话:上岸的时候到了,人毕竟不是一条鱼,怎么能一天到晚拼命地游?修身养性的时候到了,人又不是一台机器,怎么能只转不休息呢?
二十一世纪的今天,为了挣钱,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人们日复一日地疯狂工作。可结果呢,生活失去平衡,工作的压力越来越大,甚至威胁到人体的生理、心理健康,有些人因此而英年早逝。虽然社会的经济增长了,但人们的幸福感却下降了。这就是所谓的“不幸福经济”。
何塞·卢林贝格,巴西的前农业部长,l988年曾荣获诺贝尔“特别奖”。他不仅是一个充满奇思妙想的经济学家,还是“不幸福经济学”的创立者。有一次,何塞搭飞机从瑞士回国。当飞机飞越大西洋上空时,他突然有一个想法:此时此刻,如果飞机坠毁,我的家人就能得到一笔赔偿金。然后,因为这笔赔偿金,瑞士的国民生产总值马上会有所增长。接下来,瑞士的航空公司会再买进一架新的民航飞机,国民生产总值会再一次有所增长。然而,这种经济的增长是建立在不幸的基础上的,属于“不幸福经济”。
关于“不幸福经济”,我们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例子。例如,有两位母亲,如果她们各自在家中抚养自己的孩子,虽然她们尽心尽力,孩子们也充分地享受到母爱和幸福,但因为是自己的孩子,所以母亲的劳动不能使国民经济产生任何变化。假如这两位母亲来到劳动力市场,彼此以保姆的身份到对方家里照管孩子,她们的劳动就可以产生经济效益,国民生产总值也会因此而提高。但是,双方的孩子只能享受到保姆的照看,不能得到母亲的抚养,更不用说享受母爱的幸福了。何塞要传递的信息是,在关注经济增长速度时,人们更应该关注“不幸福”的增长速度。
有人这样评论生命的价值,“活鱼每斤5元,死鱼每斤3元;活虾每斤l8元,死虾每斤l4元。”很形象吧?对动物来说如此,我们人类就不适用了,如果没有了生命,就彻底失去了感知幸福的机会。现在流行一种人生观,说“60岁之前,人生是用生命换一切,而60岁之后,是用一切换生命。”正负相抵之后,人生还剩什么,零吗?
某些时候,金钱确实能带给我们幸福,但绝不是60岁之后。这里有三个实用的建议,希望你能用钱换来幸福:
1.住在原来的房子,用多余的钱旅行。
如今,我们的财富已经是l950年的数倍,但我们的幸福感却没有同步增长。随着物质条件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裕,居住面积也在逐渐增长,然而,越来越大的居住面积并没有使幸福感增加。或许你还不知道,世界首富之一的沃伦·巴菲特,至今还住在他1958年买的老房子里。
一旦拥有了汽车,在我们的眼中,它就会渐渐贬值,房子也是这样。而一次美好的旅行却不同,对于我们来说,它属于越回想越觉得有意义的投资。是啊,车子、房子都有不再重要的一天,而头脑中的回忆和心中的人却不会,它们会一直留在你的脑海里。可见,投资非物质的东西更有意义,你可能因此找到真正的幸福。
2.将钱投资在一些重要的小事上。。
与极少出现的大事相比,一些小事更能带来幸福。大的幸福时刻毕竟不多,那些小小的幸福时刻往往能让人感觉更好。如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穆罕默德·尤努斯,在抵抗贫穷的斗争中,他用很多小额信贷取得了显著的成果。我们也可以为自己的幸福做一些小小的投资,其收益一定比巨大的投资更多。这条准则在情侣之间也适用,重要时刻的l支玫瑰比不合时宜的l00支玫瑰都重要。
3.将钱花在别人身上。
如果把钱花在别人身上,它会产生一种持久价值。只有亲自体会之后,你才会相信这句话。“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在某些时候,送上一杯咖啡或是施舍一些金钱,花费的多少不是重点,重要的是你会有一种满足感,感到自己的精神更加富有。
这就是金钱的神奇之处,虽然它不可以买到幸福,但幸福却可以“买”到金钱。不相信吗?那些有幸福感的年轻人,在数年后,往往会比那些觉得没有幸福感的年轻人拥有更多的财富。或许,幸福感会使人变得更积极,更愿意展示自己的激情或者其他品质,从而使收入有所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