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奢侈,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戒奢侈,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是诸葛亮曾经说过的两句话。“俭”何以能养德呢?因为一个人奉行节俭的原则,就会远离诸多诱惑,不会有太多的物质欲求,就能够让心灵回归质朴,不再浮躁。大文豪萧伯纳说:“节俭是一门艺术,它能使人好好地享受生活。热爱节俭是一切美德的根本。”自古以来,奢侈是产生罪恶的根源,奢侈的人几乎都迷失在了物欲当中,而懂得节俭的人则留下了千古美名。

我国古代有些帝王都非常重视节俭的美德,并且身体力行,以身作则,昭示天下。

提起汉朝时候的“文景之治”,国人无不津津乐道,而开创这一盛事的,就是崇尚黄老之道、实行无为而治、厉行节俭的汉文帝刘恒。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楚汉纷争之后,一直到汉文帝的时代,国家都处于战乱岁月。那个时候的人民,饱受战乱之苦,百废待兴,最当务之急的就是“休养生息”。因此,汉文帝即位之后,就采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方法,以“慈”“俭”为治国的原则。先是废除了连坐等严酷刑罚,建立了更为人性的法治精神,接着制定了福利制度,“诏定振穷、养老之令”,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汉文帝多次下诏减轻赋税,轻徭薄役,厉行节俭治国。文帝之后的景帝,继续沿用了这一政策,国力大增,为汉朝帝国的强盛奠定了坚实丰厚的基础。

汉文帝的节俭是天下皆知的。他登基后第二年,有人献上了一匹千里马。他知道之后,下了一道谕旨,将千里马以及送马的路费一同奉还,同时又下了一道诏书宣布说:朕不接受任何稀奇名贵的进贡,地方官要通知四方,以后不可再费尽心机送什么东西上来。

汉文帝以节俭知天下,为开创“文景之治”这一盛世开创了先例,打好了基础,从而使自己的功绩彪炳史册。后来,史家评论其“世功莫大于高皇帝,德莫盛于孝文皇帝”,可以说是对他中肯的评价,这是丝毫不过分的。

而在我国的历史上,也有一些骄奢淫逸之人,他们从不主张节俭,不仅如此,而且依仗权势和财势,比奢斗富,以满足自己的畸形心理。当然,这些人因为违背人心,最终也得到了应得的惩罚。

我国晋朝时期就有两个比拼富贵的暴发户。一个是巨富石崇,他鱼肉百姓,搜刮民脂民膏,抢劫客商的钱财,家中奢华至极,家中资财可以说是富甲天下。当时他自称除天子之外,他是天底下第一富户。而另一个是外戚王恺,他背后有皇室支撑,家中也富有非常,因此他对石崇颇有微词。两个人曾多次斗富,然而王恺即便有武帝的支持,也仍然没有取胜。

一次,王恺将御赐的二尺多高的珊瑚树向石崇炫耀,孰料石崇根本不屑一顾,随后拿起铁石将它击碎了,随后又搬出自己家中六七株三四尺高的珊瑚树来,这让王恺大感震怒而又无处发泄。

而石崇的巨富和他过于奢侈的作风引起了统治者的不满。八王之乱时,朝廷以结党之罪把他杀了,石家的万贯家财瞬间烟消云散,家人散尽,仆役充公。而王恺后来也没有得到好下场。

欧阳修说:“成由勤俭败由奢。”这句话一点不错,纵观历史上下,凡骄奢淫逸之人,最终都没有落得好下场。老子在《道德经》中也阐述了他的节俭观。老子曾说:“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意思是“我”靠三件法宝处事,第一件是慈爱;第二件是节俭;第三件是不敢与人争先。由此可见,老子对于节俭是多么的重视,而我们在为人处世的过程中,也要发扬节俭的作风,保持朴素的品质,因为这才是一切美德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