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成了“废物点心”——冯玉祥的“粗糙”教育法
冯玉祥是中华民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民主主义战士。
冯玉祥对子女们都很宠爱,但教育他们又很严格。他经常对孩子们说:“你们要自己学着劳动,千万别当‘废物点心’!”平时,他要求孩子们自己学习洗衣服、缝补衣服,男孩还要学做木工、种地等。当全家从山西晋祠移居到泰山时,冯玉祥还给每个孩子都分了一块地,让他们学习耕种、除草、收割等。为了激发孩子们耕种的积极性,他还让孩子们开展种花生比赛,看谁种得最好、收得最多。只要发现哪个孩子偷懒了,冯玉祥就批评他们说:“少爷、小姐是废物,你们可不要做废物哦!”
虽然读书不多,文化水平较低,但冯玉祥还是会看一些古书,并用古书中的话语教育子女:“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以此来教导孩子们,要想成大器,就必须吃得了苦,先在苦日子里熬一熬,磨炼一下意志,这样以后才能不畏险阻,有所成就。
冯玉祥在西北任边防督办时,他的哥嫂来看望他。当他们看到冯玉祥的长子洪国和次子洪志一个在学木匠,一个在放羊,便责怪冯玉祥太让孩子们吃苦了。冯玉祥便笑着对哥嫂说:“那些整天提着鸟笼子东游西逛,除了吃喝嫖赌再无别的本事的人,好一点的,是个废物;不好的,便是国家和民族的败类。
我们家可不能出那样的‘少爷’啊!我希望他们能知道创业的艰辛,所以就让他们多尝尝吃苦受累的滋味,不要忘了做人的本分。”哥嫂被说得哑口无言。
在冯玉祥的严格教导下,他的几个孩子日后都成了国家的栋梁之材。
<<<家教家风感悟
为了让孩子们不成为“少爷小姐”“废物点心”,冯玉祥也是煞费苦心,不仅教育孩子们多参加劳动,还刻意让他们做一些木工、放羊等粗活,目的就是磨炼孩子们的意志,锻炼他们的吃苦能力。
然而,现在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时,自己小时候走过的弯路、吃过的苦、经历过的挫折都不希望孩子再一一去经历。出于强烈的补偿心理,往往从孩子一出生开始,就想要给孩子最多的爱、最好的物质条件,想尽己所能地教育和保护孩子,给孩子一个安逸、顺畅的人生。
愿望总是美好的,现实却很可能会与愿望相悖。因为父母的过度保护,孩子在心智上难以获得有效的锻炼和成长,抗压能力也很脆弱,未来一旦遭遇挫折,就可能会被压垮,甚至走向歧途。
因此,即使拥有富裕的物质条件,让孩子从小吃点苦,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挫折教育也是很有必要的,就像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的那样:“让孩子动手,亲自参与实践,吃点苦、受点累,不但可以探究知识的奥秘,培养创造能力,而且有利于坚强意志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形成。”
1.吃苦不可怕,劳动让人有尊严
在对孩子的教育中,有一项是万万不可缺的,就是对孩子进行挫折教育。在战争中摸爬滚打的冯玉祥对此自然再清楚不过了,因而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开始,他就鼓励孩子自己做事,不要怕吃苦,不要怕挫折。多经历一些磨难,反而更容易让孩子形成坚定的性格。
现在的孩子都很聪明,然而多数孩子最后都没能获得成功,为什么?原因就在于他们缺乏意志力,缺乏吃苦耐劳、坚持到底的决心。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每个人都要经受优胜劣汰的考验,这种考验不仅是智力上的,更是意志和毅力上的较量。孩子吃不了苦,遇到点挫折就退缩、放弃,自然也收获不到成功的果实,最终可能就真的沦为“废物点心”了!
所以,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应有意识地让孩子吃点苦,并让孩子明白:吃苦并不可怕,劳动也不可耻,相反,在任何时候,劳动都是一件光荣的事,不仅能磨炼我们的意志,更能为我们赢得尊严。
2.父母主动和孩子一起吃苦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只会享受的父母也难以培养出一个能“吃苦”的孩子。所以,要想培养孩子的抗挫能力,父母就需要和孩子一起吃点苦。
其实,日常生活中可以与孩子一起“吃苦”的机会很多。比如,早晨和孩子一起参加晨跑,或一起打球、一起游泳,这样既可以增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又能为孩子做好榜样。当孩子在寒冷的冬天早晨不想起床去上学时,父母不迁就孩子,而是与孩子一起顶着寒风,送孩子去上学。父母和孩子一起跑步,孩子跑一半跑不动,想要放弃了,父母不停鼓励,并最终陪孩子一起跑到终点。这些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孩子的意志力和毅力,提高孩子的抗挫能力,培养他们坚强的意志。
3.不要为了吃苦而让孩子吃苦
有些父母一听说要训练孩子的抗挫能力,就开始对孩子进行简单粗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训练,比如,大冷天非要让孩子用冷水洗澡;烈日炎炎,非要让孩子出去跑五公里……还有些父母,虽然家庭条件不错,但却对孩子十分苛刻,物质上对孩子极其吝啬,还美其名曰为“穷养孩子”,让孩子吃点苦头,将来才能成大器。
其实这样的苦难锻炼毫无意义,孩子不但难以坚持,还可能伤害到身心健康。因为在身体和心灵匮乏的情况下,孩子是很难跨越发肤之痛而去体会所谓的坚忍不拔的,甚至还可能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