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有一颗渴望简单的心
1
讲一个比较极端的故事,是一段民国逸事。
1925年的一个夏日,民国四大公子中的两位——张学良和卢筱嘉,正在与奉系军阀头目张宗昌喝茶闲聊,侍卫敲门进来,递上一张名片,说是某报记者求见。张宗昌看了名片一眼说:“切了吧!”
“切了”的意思就是枪毙,张学良和卢筱嘉大惊:“为什么杀他?”
张宗昌皱着眉头说:“ 那记者的名片上,光头衔就列了十几条,绝不是个好人,所以还是切了的好。”
以名片上的头衔多少来决定一个人的生死,确实是草菅人命,但也足以说明,给自己罗列一堆头衔,效果并不一定很好,反而可能会适得其反。
有时候去参加活动,大家互换名片,有些人的名片拿到手会吓一跳,正面反面都印着密密麻麻的头衔,加起来有十几个之多。有些头衔之间甚至没有任何联系,上一个是某文学协会会员,下一个是营销专家,看得人一头雾水,不知道对方到底是做什么的,或者最擅长做什么。
这年头,似乎头衔少了,或者没有几个高大上的头衔加身,你都不好意思出来见人。
很多人以为,名片上写满头衔就会显得很有实力,恨不得将自己所有的辉煌过往都体现在一张小小的纸片上。
很明显,为自己罗列一大串头衔的人,无非是想贴一堆标签来彰显自己的个人价值,但个人价值这个东西,往往像商业价值一样,并非是由自己定义的,而是由他人的体验来给出最终结果的。
在这个开放的时代,每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产品经理,要运营好个人品牌,就要抓住一个关键指标,这个指标,肯定是能让我们价值最大化的东西,最能代表你能力和成绩的东西。这样的“硬通货”,往往一个足矣,多了,反而给人一种模糊的感觉。
2
每年年底,文化行业都会举行一些论坛、年会等活动,常常会邀请一些大咖进行演讲,业内人趋之若鹜。这些活动对参会资格审查得很严,要求参会人员提前提交个人资料以便筛选。
有一年,参加某自媒体平台举行的活动,跟一个朋友约好一起去。活动前一天,他打电话告诉我,没有收到参会邀请。我问他资料是怎么提交的,他发过来后,我一看,天,我差点儿晕过去,个人资料上赫然写着“某某生物制药公司CEO(首席执行官)、某某大学营销学专业MBA(工商管理硕士)”。
我问,你为什么不写你是某平台签约作者,分享健康养生知识,目前已有几十万粉丝?
他嗫嚅着说,我不是觉得CEO这个名号比较大吗,通过率或许会高一点。
药企CEO这个名号的确不小,但却跟内容制造业一毛钱关系都没有,本来参会名额就很紧张,一个外行也跑来凑热闹,这不是“打酱油”吗?
所以,宣传自己也要弄清楚场景和受众,即使你在一个领域内大名鼎鼎,在另一个领域依然是隔行如隔山,别指望顶着一个光环就能照亮全世界,还是要想清楚自己到底想走哪条路才好。
3
一年前我参加了一次全球女性领导者峰会,看到畅销书作家金韵蓉上台演讲,她打趣自己说,有时候去做电视节目的嘉宾,主持人读她的名牌,一边读一边看她,似乎越读越没有底气,因为她的头衔实在太多了,心理咨询师、英语专业翻译、台湾美容专家、国际芳香疗法专家、专栏作家……
有一次,有个主持人开玩笑地对她说:“金老师,如果不是因为我特别了解您,我会觉得您是个骗子!”
我们可能会觉得,金韵蓉老师好厉害,一辈子干了多少事啊,而且每件都那么成功!
但是据金老师自己总结,如果按照每十年为一个节点,来纵向地看自己的人生,她觉得自己走了一些迂回的弯路。虽说这些迂回让她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收获也非常大,但毕竟有些转型,是为了一些不得已的原因,比如要为孩子赚取高额的留学费用,并不是发自内心的热爱。所以,当儿子念完研究生,进到英国首相办公室当新闻官,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时候,她向所有人宣布:“我所有的弯路到此为止,从现在开始要完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于是,她回到了自己最热爱也最擅长的心理咨询领域,帮助了很多人,也写出了很多情绪管理类畅销书,以“畅销书作家”的身份被大家熟知。自此,“作家”成为她最闪亮的一个标签。
这几年,有一个词的热度越来越高,叫作“重度垂直”。
在互联网经济的背景下,各个领域的划分越来越细了。那些在细分领域的创新者和领先者,逐渐脱颖而出。
我们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要为自己制定一个KPI,也就是关键绩效指标。
这个指标,是自己在本阶段的主要目标,找到一个适合的KPI的前提是,对自己有清晰的认识,包括你的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抓住这个关键指标,工作就会围绕着一个“中心点”去进行,不会一天到晚忙忙碌碌、浑浑噩噩却没有进步。
做全才甚至比做天才更难,而优秀和平庸之间,有时可能差的只是一个选择。我们很难做到通吃每个领域,如果能够删繁就简,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人生就可能因此变得不同。
4
我很喜欢的一个作家兼连续创业者王潇,经常阐述一个观点——每个人的人生都是一部电影,我们在每个人生阶段,都得为自己编写一个剧本,然后照这个剧本,去演绎我们的人生故事。
你在这个人生阶段,最希望展示给别人的形象是什么样的,最在意的标签是什么?如果能够想清楚这个,然后不断地向它靠近,这就是一个非常值得羡慕的人生了。
如果心中感觉到不满足,成就感很低,其实要追究的是,在这个人生阶段,你找到了最想给自己贴的标签了吗?
借“给自己一个标签”,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自己。问问自己,你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你到底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擅长什么?从擅长到成功的这段路,你想要怎么走?
在编排自己下一阶段的人生剧本的时候,我问了自己一个问题,未来的三年,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笔记本上,我写下了三条:
我想成为一个好的写作者;
我想成为一个好的公司创始人;
我想成为一个有品位的生活家。
在这三个愿景之间甄选,写作是“重头戏”。我会把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和优势资源,用在写作上。公司的经营更加倚仗团队的力量,品质生活的获取则需要靠日常一点一滴的积累。
如果想再具体一点规划,还可以勾勒出一个几年后理想的自己,写在纸上,尽量写得细致一些,包括取得了什么成绩,达到了什么目标,梳什么样的发型,穿什么衣服,开什么车,跟什么样的人在一起……
如此,脑中自然而然就出现了一个非常清晰的路径图,知道自己最想得到什么,也知道自己要在哪方面付出更多。在这条路径图上,我们留下的足迹,就是我们想要给大家呈现的形象。
好的电影没有槽点,因为剧本的脉络绝对清晰,不会生出旁枝散叶的拖沓内容,好的人生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