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气节:世事沧桑,不失本心

季羡林:谈气节:世事沧桑,不失本心

世事沧桑,不失本心

骨头本来就讲一种生理的东西,用到人身上,就是指人要讲气节。作为一个人,我有我的人格,顶天立地,不管你多大的官,多么有钱,你做得不对我照样不买你的账。

——季羡林

世事变化莫测,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往往随波逐流,改变了自己的本心。但总有一些人坚持自己的信念,无论外界的环境如何变化,始终坚持最初的梦想和追求。季老就是这样一位世已桑田、心未沧海的智者。

坦荡无私,扬帆远航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山东人的豪爽多有褒扬,这种真性情在季老的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季老一生胸襟坦荡,无论是对贫者或富者、老者或幼者,还是亲戚朋友或毫无关系的陌生人,都能够坦诚相待,没有一丝的自私狭隘之心。他对青年学者不遗余力地赞扬鼓励,对有成就的人毫不吝惜地赞美,无私地悉心教育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季老一生尽管挫折无数,但他坦荡无私,这种性格并未在一次又一次的磨难中被泯灭,反而与磨难同行,在季老的生命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保持良知,绽放光芒

季羡林先生被评为2006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被关押期间翻译了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记》一书,在世事桑田的情况下,用文字总结了许多关于人性的思考。正如季羡林在“感动中国”的颁奖词中所讲的:“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季老被万人敬仰、赞扬、钦佩、喜爱,不仅仅是因为他的文学修养高,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道德品格高尚。

朴素简朴,万人钦佩

季羡林先生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这样一位集知识、才华、荣誉于一身的学者,理应家境殷实,而他去世后的遗产争夺风波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但他一生践行的却是朴素勤俭。也许他前半生的日子是艰辛的,本就应该简朴一些,但他后半生绝对是富有的,这时依旧能够践行朴素勤俭的原则是十分珍贵的。

对于吃,季老一如既往地没有特别要求。他的原则就是,填饱肚子,不饿就行。早餐数十年如一日的馒头、清茶、花生米,午餐和晚餐也以清淡为主,很少吃肉。不仅他个人生活简朴,在他的带领下,全家人也都十分简朴,生活开销很少。对于穿,他的宗旨是以不变应万变。春、夏、秋、冬,一年四季不停更替,但一直未变的是季老的一身蓝色卡其布中山装。他的用品也是如此,只要能用决不丢弃,他的一件雨衣甚至用了50年。这不禁让人震惊,觉得不可思议,但这确实是季老真实的人生经历。他的用物哲学就是敝帚自珍。

季老在世事沧桑的变化中,始终奉行着朴素勤俭的原则,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淡泊名利,警醒世人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发行后,大家更是被季老的魅力所深深折服。他在书中用简单朴实的文字依次讲述了自己是如何看待那些所谓的荣誉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等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桂冠,使他身心疲惫。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反观现在的人,头上的光环一个比一个靓丽,但他们是否真的担当得起这样厚重的桂冠呢?这个我们不得而知,只希望大家能多一点谦逊淡泊,多一点真实魅力,不要被一些莫须有的浮名遮蔽了双眼。

纵观季老的一生,什么都在改变,但他的本心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纯真清澈始终伴随着他。他用厚重的生命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生命的意义在于即使世已沧桑,也要心未沧海。他用心灵的跋涉告诉我们,怀揣着本心,向光明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