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历史:每个人的鉴身之镜,可看过去与未来

季羡林:谈历史:每个人的鉴身之镜,可看过去与未来

每个人的鉴身之镜,可看过去与未来

每天的衣食住行是生活,将生活连缀起来的过程就是历史,生活和历史是共同支撑存在的,彼此不可分割。生活当中包含着历史,历史之中凝聚了生活。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在于自身的经历和修养,而他的内心力量则来源于对自身历史、社会历史的访问量。

季羡林先生曾说,“吃水不忘挖井人”,每个人都应该在生活中存留感恩之心,铭记前人留下的智慧与教训,将历史作为一面鉴身之镜,从镜中能看见过去,也能看见未来。

过去之事不必掀开

历史都是过去,我们吸收的只是经验,不是倒嚼过去之事。希望永远在未来,没必要凭吊往事,更不必将以往之事反复掀开,否则只是自寻烦恼。把目光放到将来,才是明智之举。

朱元璋出身贫寒,登基做了皇帝之后,许多以前交往的人都到京城找他,以为他会看在昔日一起受苦的份上,给他们封个大官,或者最差也得让他们拥有家财万贯。有一个跟他一起长大的穷乡亲,千里迢迢从老家走到京城,费尽周折终于进宫面圣。当时文武百官都在场,这个穷乡亲大声嚷嚷道:“朱老四,你当皇帝真威风,当年咱们俩一起光屁股长大,你干了坏事,总是我替你挨打。今天你当皇帝了,怎么也得给我封个将军吧。你还记得有一次咱俩一起偷豆吃,你吃得太急,豆子卡进嗓子眼,还是我帮你弄出来的,不然你早就死了,还能活到现在当皇帝?怎么样,是不是应该赏我万两黄金?”穷乡亲唠叨没完,朱元璋却一声令下,命人将他拖下去斩首。这位穷乡亲到死都不明白,为什么当初一起长大的好哥们非但没给自己封官行赏,反倒处死了自己。

朱元璋另有一个很勇武的朋友名叫田兴,得知他当了皇帝之后,赶紧躲得远远的,经常在地方打虎救人,名声传播在外。朱元璋一听说他的朋友是打虎英雄,连忙召见他,想封一个官位给他,写诏书的时候担心田兴看不懂,还亲笔书写白话文道:“我们曾经是好兄弟,你不要以为我当了皇帝就不要朋友了,咱们兄弟见面,还像当年放牛的情形一样,你看我不顺眼也可以骂,我都不会介意。”

朱元璋的故事表面上看来他是针对过去,实际上他看重的是未来。前面一个穷乡亲只贪图财利,又没有半点本事,以朱元璋过去的交情相要挟,却不知已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以往的事情不可翻开重说。穷乡亲以当年之情跟朱元璋叙旧索官,却忘记了如今的形势,皇宫里住的不是朱老四,而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后面一个朋友田兴,虽然曾经也与朱元璋有交情,但他深知世势已变,不可能跟皇帝谈过去的感情,因而宁可回避。他有胆有勇,虽不是官员,却深受地方百姓的爱戴,对江山社稷大有用处。这样的人才,朱元璋当然要重用,担心他不肯出来做官,还拿出当年的兄弟感情来打动他。

因此,一个人的记忆如果永远留在过去,那是一种自欺欺人的活法。如果见人就说“想当年,我如何如何”“想当年,我跟某某名人是同学”,活在历史当中难以自拔,就没有机会创造未来的新生活。

从历史中冷眼观盛世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有辉煌也有坎坷,就像一个人的生活一样,不可能一帆风顺,每时每刻都有经验教训,指导后面的人生道路。任何人的生活经历都是历史经验的积累,紧随前人的脚步,以史为镜,避开历史上所犯过的错误,就会减少很多烦恼,也会消除许多迷茫。

历史当中有许多盛极而衰的前车之鉴,因而季羡林先生认为,我们从历史中来,应该学会冷眼观盛世,时刻谨慎,莫要志得意满。“家敦而富,志高而扬”其实是盛极而衰的前兆。当我们的国家经济繁荣稳定,国民收入增加,就会出现浪费骄奢、道德堕落的现象,而且容易产生优越感,轻视和欺辱弱小者,这些都是走向衰落的迹象。

唐代魏征曾写过《谏太宗十思疏》,提醒皇帝要“居安思危,富而不骄”,国家强盛之后,如果一味地沉浸在歌舞升平当中,好日子不会过得太长。唐太宗谨记这些规谏,因而有了贞观之治。当他的后代唐玄宗李隆基当政时,最初的30年天下太平富足,经济极度繁荣,大唐走向鼎盛。但是唐玄宗后期不理朝政,迷恋杨贵妃,导致政治腐败,终酿安史之乱,大唐盛世一去不复返。一个国家的盛衰虽然不能归咎于帝王一人,但帝王的喜好会影响整个社会风气。唐玄宗不思进取,专设梨园,歌舞升平,娶了儿媳妇进后宫,做了一个反面的“榜样”。因而百姓也都骄奢淫逸,道德败坏,使得整个社会呈现衰败之象。

季羡林先生认为,历史的功能就是让我们时刻警醒,“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历史经验和规律。身处和平时代的人们更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有居安思危的意识,冷静地从历史中吸取经验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