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中国文化的精髓:和谐为贵
和谐为贵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学而》篇。所谓“礼”,即社会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而“和”,即意为和谐、中和。“礼”的目的是为了“和”,个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就是“礼之用,和为贵”的终极目标。
季羡林曾说:“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但它的精髓是什么?依我看,那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和谐。自古以来,中国就主张和谐,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讲的就是这个意思。”
季老认为,若想达到个人和谐的至高境界,需要具备“知”和“能”这两个重要条件。“知”就是认知,“能”就是本领,这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知”是“能”的基础,要先知而后行。同时,一切行动都不能违背“知”,要知行合一。一个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就可以说他的个人和谐了。如果每一个人都和谐了,那么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
走走停停,和谐为贵
季羡林先生生于1911年,逝世于2009年,享年98岁。季老不仅是所在学术领域的一颗璀璨明星,而且是人生长河中的一位老寿星。他生性淡泊,他的长寿秘诀就是以和为贵,懂得调和,追求和谐。
季羡林先生认为,一个人的学问、事业、成就甚至爱情,只有走走停停,不急功近利,不急于求成,讲究和谐,才能最终修成正果,走得更远。道家讲究阴阳相合,而万物得生,就是说这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有阴阳对立的两个方面,一阴一阳,一张一弛,缺少哪一个方面也不能独立存在下去。所谓的“和”,就是阴阳和谐,张弛得当,动静结合,快慢有度。就像琴弦如果绷得太紧就会断一样,人如果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对人和事计较太多,不懂得以和为贵,办事效率就会下降,拼命奔波直至最后累倒。
据统计,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一共出现过83个王朝,有559人成为帝王。但是在这559人当中,享年80岁以上的只有5位,70岁以上的有11位,60岁以上的有30位,年逾花甲的皇帝总共有46位。以60岁算作高寿的话,长寿的皇帝大约占总数的8%。
历史上短命的皇帝比比皆是,除了政变和天生疾病所致之外,多半因为不懂得“礼之用,和为贵”。季老认为,历代皇帝短寿的原因多是操劳过度,中国的儒家思想最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些皇帝也许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也都做了,唯独修身这一项顾不上。他们整日忙于政务,心里事情太多,把天下重担放在自己身上,一直背着包袱向前走,时刻不停,人的生命之弦必定会断。另外,一个皇帝不用和谐的方式处理各种政治关系,不懂得所谓的“中和之美”和“中庸之道”,不以“礼”去规范臣民,而是用皇权管制老百姓,大事小事很容易走极端,多疑、暴躁、猜忌、放纵、虚荣,这些都是造成短命的原因。
因此季老认为,我们如果没有时间休闲放松,身体就会严重透支。当阴阳失于协调,器官不得调和,就容易落得英年早逝的下场。因此,人生要学会缓和,养生的精髓在于走走停停,走得慢一些、缓和一些,身体和精神才能得以舒缓。
不仅身体如此,人的事业和爱情也当如此。有时候越想在事业上取得成就,就越是遭遇到各种挫折,处处碰壁。正所谓欲速则不达,心急气躁只会失去平和之态。而当你把一切看得风轻云淡,一切皆随缘自然,不刻意强求,凡事积极乐观,反而会有好的机会。
恋爱中的两个人也要学会缓和,从相爱开始,少不了磕磕绊绊,时而亲密,时而闹点小矛盾,不会一直顺风顺水。但不必急躁,走走停停,和谐相处,阴阳相济,共同欣赏爱情路上的风景,这样才能够白头到老。
进退缓和,懂得另辟蹊径
另辟蹊径其实是一种折中的方法,一种为了追求和谐、达到目的而做的调和、协调之举。
两点之间直线最短,这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道理。老师曾说这是一条真理,那么何为真理?就是不需要证明的道理。但是季羡林先生曾感慨:“多少人被这条所谓的真理挡住了脚步,不能走得更远!”季老认为,两点之间直线确实是最短的,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有时候,而且是大部分情况下,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我们走不了直线。这时,这条真理反而成了绊住我们的绳索。人生懂得另辟蹊径,也是一种智慧。
赛车场上有一则术语叫作“弯道超越”,意思就是在拐弯的地方做足功夫,最大程度地减少失误,然后实现超越对手。这个道理其实在我们的人生当中也同样适用。当我们难以直接达到目的时,何不另辟蹊径,应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古希腊国王曾交给阿基米德一个棘手的任务:必须在不损坏王冠一丝一毫的前提下,检验出王冠是不是纯金打造的。以当时的知识储备和科技水平来说是很难解决这个问题的,阿基米德为此也绞尽脑汁,进行了多种尝试,却始终不得其解。他废寝忘食地思考解决方法,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连做梦都念叨着“王冠、王冠、金子”,但还是没能想出妙招。妻子见他蓬头垢面,便赶他进浴室洗澡。阿基米德浸入水中之后,突然发现浴盆中的水溢了出去,由此得到了灵感,用浮力原理解决了这个难题,并启发了新的思考,浮力的相关奥秘逐渐被世人所知。
阿基米德检验王冠的含金量,没有使用直接的办法,而是另外想到一个很好的方法解决的,却得到了非常和谐完美的结果。季老常说,我们中国人习惯恪守儒家的中庸之道,凡事以和为贵,但是这所谓的“和”并不是圆滑,刻意追求一团和气,更不是为了追求和谐而放弃原则,真正的“和”是一种“和而不同”,拥有自己的风格和原则,在此基础上维持美好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