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谈中华文化:下一个三十年的河东
下一个三十年的河东
作为中华文化学术的旗帜和舵手,季羡林先生一生致力于研究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都经历过风雨的洗礼一样,即使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也曾经遭受厄运,经历挫折,有过“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季老生于忧患之中却不忘赤诚,一生都怀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志向,想着为中国传统文化正名。他年老的时候十分欣慰,因为他终于亲眼见到,历经锤炼的中华文化正呈现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景象。
只有中华文化能拯救世界
从1840年始,西方殖民者用鸦片和利炮攻破国门,中国自此开始趋于西化的道路,西方文明也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入侵和改造。然而西化是一把双刃剑,鲁迅先生曾经谈道:“我在这里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这种“拿来主义”的精神,正是针对西化而言的,我们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季羡林先生年轻时,因为研究佛学的缘故,就已经对中国文明与印度文明之间的关系有所思考,仔细考量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重大影响,并思考如何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如何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并影响世界。当印度人仍然沉浸在古老文化美梦中停滞不前时,中国已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发展起来,新一代文学大师相继产生,在世界文化主流中为中国文化寻找立足之地,找寻新的发展力量。
季羡林先生在《季羡林谈东西方文化》里提到:中华文化正在创新,在不断地发展进步。哲学思想让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发展道路是曲折的,因而西方文明在世界史上辉煌了二三百年,终将成为三十年的河西,而下一个三十年的河东,必将由中华文化来担当。
如今的世界格局,西方科技占据主要地位。但工业革命后,西方对世界的掠夺是有目共睹的,他们的矛盾和弊端已经开始显露。季羡林先生用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来解释人类的进步:“人类的进步就如同人跑400米接力赛,后者是建立在前者的基础上的。”中华文化有今日的成就,绝非一日之功,靠的是上下五千年的历史积淀。西方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已出现颓势,如此发展下去,必定会步入没落。而中华文化需要改弦更张。季羡林先生更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断言:“只有中华文化、东方文化可以拯救世界。”中华文化呈现给世界的是一种新的形象!
浴火重生,再现辉煌
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开始,到清代的禁书和文字狱,中华文化在历史上经受了许多磨难。季老认为,在现当代中国,传统文化也曾在破除旧文化的五四运动遭遇过极大的灾难,被迫陷于“山重水复疑无路”的窘迫处境。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想要破除封建顽固僵化礼制,把倒退的旧东西剔除,进而把西方先进、优秀的文明引进来。在一个新旧交替的时代,新事物的产生总会受到阻碍,因而知识分子们不可避免地采取了一些过激手段,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摧残。
季老在《谈国学》一书中谈到,五四运动的时候,很像泼洗澡水,连孩子也泼掉了,这是不得已。矫枉过正,有时难以避免。
然而,这些灾难并没能阻碍中华文化的延续,“真金不怕火炼”,中华文化这块“真金”在历经劫难之后,不仅没有消亡,更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势,越来越闪耀出夺目的光辉。今天的我们已经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探索反思,一方面承认其重要性,另一方面也着手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正在浴火重生,在我们这一代再现昔日辉煌。
季羡林先生对维护传统文化功不可没,他一生坚守,用毕生的精力研究与中华文化有关的学问,最终成为受人尊敬的国学大师。季老作为首任中国文化书院委员会主席,与志同道合的学者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中华文化的复兴而奋斗,为弘扬中华优秀文化而献身。
中国文化书院成立时,季羡林先生热泪盈眶地说道:“我们面前的困难还不少,我们从来也没有妄想只有阳关大道。但是,起码我个人总有一个感觉,借用宋人的诗句就是:‘严霜烈日都经过,次第春风到草芦。’再借用放翁的一句诗:‘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千年的风吹雨打,多次陷入绝境当中,如今终于长出新绿的枝叶,柳暗花明又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