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世上之物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有人说,是财富,是珠宝,是功名,是地位……不,这些虽然是人之所需,对人也非常有吸引力,但都是“身外之物”。而人生有一知己,这种朋友间真挚的情意才是一个人一生中最难得的财富。
人生活在社会中,不能缺朋友,或多或少、或远或近、或同性或异性,人都需要有一个“朋友圈”。或许你记不起来你的第一个朋友是谁,也记不清楚现有知己彼此是如何成为知己的,但是没有关系,只要你和朋友都维护并珍惜着这份友情,就已经足够。
“千金难买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一个人倘若能够有幸和志同道合的人相遇并携手,真的是一种“缘分”。人生路上,我们都是匆匆过客,我们与每一个人相遇都是“缘分”,有的人我们甚至连面容都没有看清楚就与他们擦肩而过了;有的人在我们相遇时会相视一笑,彼此留下一个美好的背影;有的人却能读懂彼此的需要,并肩携手前行,互相鼓励,互相帮助,成为人生路上最亲密的“战友”,共享人生路上的喜怒哀乐,毫无疑问,这种人就是我们的知己。人生路上,若有知己与我们同行,我们在人生路上就不会“寂寞”。
常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己,一般来说就是那个真正知道并了解自己的朋友。历史上关于知己的故事从“高山流水遇知音”起就已经开始伴随着绵延不息的中华文化流传了,古往今来,世间没有停止过上演关于知己的各种各样的故事。
鲁迅作为中国文坛的领袖人物,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忽视,作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鲁迅的朋友不是很多,所以知己对他来说,显得尤为重要。他认为在他的朋友中,知己近乎“唯一”的这个人就是同样是文学巨匠的瞿秋白。
有一副对联是两个人友情最好的体现:“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这是鲁迅写给瞿秋白的经典对联,也留给后人一段关于他们的友谊的佳话。
1932年夏天,鲁迅在上海与瞿秋白相识。1934年初,瞿秋白远赴江西苏区,两人真正交往的时间仅有一年半,如此短的时间,他们两个人是如何从不相识变成“知己”的呢?
文学修养精深的瞿秋白通晓俄语,鲁迅则熟读苏俄文学,鲁迅热切期盼能把很多优秀的苏俄文学作品翻译成中文介绍给中国读者,所以鲁迅经过多方辗转寻找优秀的苏俄原著,然后通过他人托付瞿秋白翻译,而瞿秋白以自己出色的外文功底将之译成中文。那时,他们两人并没有见过面,但是虽未谋面却在无形之中通过文字的牵连开始了彼此的友谊。
后来两人见面后结为挚友,他们心灵相通,常常共同探讨关于文学的话题,瞿秋白有十余篇非常重要的文章曾经都以鲁迅的笔名发表,这不是一般友谊能够做到的。后来的一年中,瞿秋白曾经三度被特务追捕,在他遇难之时,鲁迅家里成为他首选的避难场所。
在文学这一天地里面,瞿秋白是第一个准确评价鲁迅杂文的人,1933年4月,经过他呕心沥血的耕耘,《鲁迅杂感选集》终于编制完毕,瞿秋白又挑灯奋战4个昼夜,为这部选集写了长达17万字的《序言》,其见解之精辟,鲁迅在阅读时,在感激佩服之中写下了“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的对联赠与瞿秋白。
知己是一种相契,知己是彼此心灵上的一种感应,知己也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感悟。知己最能体会对方的心声,能给予对方最惬意、最畅快、最美好的意境!
俗话说:千金难买,知音难觅。能够互相完全袒露心扉的朋友才称得上知己,于千千万万人之中遇到那个可以深交、可以谈心的知己不容易,所以,如果遇上,我们一定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