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鞍钢,群英璀璨

百年鞍钢,群英璀璨

初升的暖阳,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大地;历史的长河,抚育了这个钢铁的摇篮。命运的考验,摧不毁这群拼搏的身影;岁月的辗转,带不走这座屹立的丰碑。时光荏苒,鞍钢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者,再度讲起老一辈代代相传的故事。时代变迁,它更似一个朝气蓬勃的青年,不断扬起新一代奋勇向前的风帆。努力开创,一脉相承,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就是不变的鞍钢热土,更是不朽的鞍钢魂。

1916年,在辽宁鞍山这片土地上,一座钢铁厂拔地而起,初获生命。那个时候,作为一家中日合办的企业,它有另外一个名字——鞍山制铁所。1919年,鞍山制铁所正式投产,迈向了正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全境,不久就霸占了整个鞍山制铁所。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随即苏军到达鞍山,仅用40多天时间,就拆卸运走了7万余吨制铁所的机械设备以及其他一些物资。那时的景象,只能用残垣断壁、一片废墟来形容。1948年,久经磨难的鞍钢终于回到了人民的怀抱。经过迅速重建,成为了当时中国最大的钢厂,被誉为中国钢铁工业的摇篮。1948年11月2日,人民解放军攻克沈阳,东北全境宣告解放。同年12月,鞍山钢铁公司正式成立,鞍钢终于迎来了属于它的姓名。

作为新中国第一个恢复建设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和最早建成的钢铁生产基地,鞍钢不仅见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还亲身参与、率先引领了我国钢铁行业的建设与发展。1953年10月27日,新中国第一根无缝钢管在鞍钢诞生。同年11月30日,我国第一根大型钢材在鞍钢问世。1956年,鞍钢钢材应用于新中国第一批解放牌汽车。1979年,鞍钢研制F93钢应用于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2004年,鞍钢钢轨铺就了“天路”——青藏铁路,并研发生产首艘国产航母所需关键型号钢材。截至目前,全国高铁用钢70%为鞍钢制造。我们看到,鞍钢正以它顽强的生命力扎根于祖国的东北大地,用它无尽的血与汗投身在国民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

如今,鞍钢仍然以昂扬的姿态走在我国钢铁行业的前列,成为国内大型钢铁生产和销售企业之一。鞍钢不仅拥有完整的钢铁生产流程及配套设施,还拥有年产能高、产品类别多、应用领域广的发展优势。其中以造船、铁路、汽车、核电、石油石化、家电、集装箱用钢以及电工钢等一批高技术含量产品作为企业名牌,船板和铁路钢轨新品种及钢轨生产技术的研发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深海高压油气输送用高强厚壁管线钢等系列产品的技术工艺水平处于行业领先地位。不仅如此,鞍钢还拥有我国首个海洋装备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铁路用钢、集装箱用钢板和造船用钢一直保持“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作为中国钢铁界的排头兵,鞍钢凭借产品质量、服务水平、社会责任、价值取向引领行业发展。

鞍钢之所以能取得今日的成就,离不开企业文化的积淀,离不开炼造工艺的传承,离不开每一个鞍钢人的劳动奉献,更离不开每一代鞍钢人的奋勇拼争。走进鞍钢厂区,那满墙劳模人物的一张张照片,仿佛在对参观者讲述着一个又一个生动感人的故事。

回望历史,老一辈用汗水完成了鞍钢的基本建设,靠拼搏换来了鞍钢的涅槃重生,以劳动书写了鞍钢的精神史诗。鞍钢的背后是千千万万名普通的钢铁工人,更是千千万万名为鞍钢的未来不懈努力的英雄和劳模。老英雄孟泰就是从鞍钢走出来的第一代全国劳模。

新中国成立初期,鞍钢正急需人才。面对国家和时代的号召,身为老工人的孟泰和工友们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厂里。那时的鞍钢已经千疮百孔,从南到北枯草丛生,裂缝生锈了的瓦斯管道在半空中摇摇欲坠,整个鞍钢没有一台完整的设备。面对如此糟糕的情况,孟泰并没有退缩,他选择迎难而上。自从孟泰1948年回到鞍钢,不管冰天雪地还是狂风暴雨,人们总能在十里厂区看到一个弯着腰的背影在聚精会神地抠零件、扒废铁、找原材料。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很久,不管是手受伤了,还是脚冻裂了,孟泰也从来不喊苦不喊累,每天回到家,他的衣服总是湿漉漉地沾满了泥土和铁锈。而那些被捡回来的宝贝铁疙瘩,则整齐地排列在一个简陋的大房子里,这个大房间便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简陋的库房里堆满了各种废旧的水门、螺丝钉、铁线、弯头和三通,这些都是孟泰用自己的双手一个一个拾起来的。废旧的配件经受了风吹雨淋,锈迹满满。孟泰便戴着老花镜,一个一个地用废油浸泡擦拭,一件一件地精心修磨装配,直到这些废弃的零件变得锃明瓦亮。在孟泰的带领下,工友们相继行动起来,连鞍山全市居民也以献交炼钢器材的方式纷纷投入到这场修复高炉的战役中。1949年6月27日,伴随着震耳的欢呼声,鞍钢炼铁厂2号高炉炼出了解放后的第一炉铁水。惊喜的同时考验也接踵而至,不久后,高炉突然爆发一连串巨响,这让孟泰和工友们遇到了新的难题——高炉炉皮被烧穿了。为了保护炉台,孟泰不顾生命安危,披上蘸了水的麻袋就往炉台上冲。他迅速用铁板将水流引离炉皮,又用耐火泥堵住裂缝,终于将炉台保留了下来。为了继续守卫炉台,孟泰甚至将自己的家搬到了炼铁厂,誓与高炉共存亡。在孟泰的心中,高炉就是鞍钢的希望,是党和人民的希望,他愿意牺牲一切,做高炉的守卫者。孟泰把炼铁厂当成自己的家一样爱护,把党和人民的事业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他作为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也正是在以孟泰为榜样的全体工人的共同努力下,鞍钢人迎来了修复高炉的第一次胜利,鞍钢也在一座废墟上重新站了起来。

面对困难,孟泰总是首当其冲。而面对嘉奖,他却从不居功自傲。厂里评一等工资,所有人都认为孟泰理所应当获得这个待遇,他却坚决推辞,让给了家庭条件更差的工友。孟泰用他的艰苦奋斗、爱厂如家、无私奉献,为鞍钢精神写下了浓墨重彩的第一笔。

一个孟泰在前,众多的英雄模范紧紧相随。

在鞍钢的技术革新史册上,有一个叫张明山的普通工人。从1949年开始,他日日投身工厂,夜夜苦心钻研,经过3年的呕心沥血,发明了一种叫“反围盘”的新工具,从根本上把工人从笨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提高了生产效率,被工友们称为“革新能手”。同为普通工人的王崇伦也在积极进行技术革新,他争时间、抢速度,两年间改进了机加工车床8种工具、卡具,提高了5倍至10倍的工效。1953年,王崇伦又发明了“万能工具胎”,继续推动了鞍钢的生产,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张明山和王崇伦的出现,好像一把熊熊燃烧的烈火,瞬间点燃了所有鞍钢人的革新热情,这种创新意识在无形中走进了鞍钢,并深深融入到了鞍钢精神中。

鞍钢的前方,是以张明山、王崇伦为代表的一批不惧挑战、努力革新的技术精英;鞍钢的身后,则是以雷锋为典范的一群勤勤恳恳、无私奉献的劳动能手。1958年,带着一颗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的诚心,雷锋和一批同事北上来到鞍山。雷锋原本希望自己能投身到炼钢的第一线,却因之前的工作经历,被分配到鞍钢的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当了解到推煤是炼钢中不可缺少的一道工序时,雷锋当场表示:“我就甘当螺丝钉了,党把我拧在哪里,我就坚守在哪里。”就这样,雷锋发扬着他的螺丝钉精神,主动承担起车间最重最苦的活儿。艰苦的环境、繁重的任务,让雷锋常常忙得顾不上吃饭,睡不了好觉,但他却鼓足了干劲投身劳动。工友们既心疼又不理解,雷锋却常把两句话挂在嘴上:“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鞍钢的发展,离不开一颗颗小小的螺丝钉,更离不开千千万万个散发着螺丝钉精神的鞍钢人。是他们,开创了内涵深刻的鞍钢精神,铸就了永垂不朽的鞍钢魂。

为了追逐梦想,为了体现价值,鞍钢人还在努力着,接过老一辈手里的交接棒,扬起新一代头顶上的旗帜。他们辛勤耕耘,他们竭尽所能,他们开拓创新,他们锐意进取。

作为新一代鞍钢人的典范,“活雷锋”郭明义用他的行动践行着老一辈的教导,用崇高的品质延续着薪火不灭的鞍钢精神。

郭明义在鞍钢工作了30多年,在7个不同的岗位上工作过。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爱干、拼命干。当他做齐大山铁矿大型生产汽车驾驶员时,创造了整个矿山自行车年产量的新纪录;当他担任车间团支部书记时,他领导的支部是全矿的标杆;当他是一名宣传干事时,他编写的党课教案在矿业公司的评比中获得了一等奖;当他在车间做统计员和人事员时,他参加了全国统计员资格考试,并且是矿业公司第一位获得资格证书的人。为了工作需要,他刻苦学习英语,担任了电动车大型矿石转运车的现场组装翻译兼驾驶员,他以出色的翻译能力和个人魅力赢得了外国专家的赞誉……除了工作敬业,收入不高的郭明义还热心于公益慈善事业。与大张旗鼓的慈善行为不同,郭明义用他的默默奉献,向人民展示了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1990年以来,郭明义坚持无偿献血20年,累计献血6万余毫升,相当于他的总血量的10倍。1994年以来,郭明义累计向职工、贫困学生和灾区人民捐款12万元,资助贫困学生180余人……有人问郭明义,你自己并不富裕,为什么还要去帮助别人?郭明义回答说:“我确实并不富裕,但我的生活比困难群众好多了。群众有了困难,党员不能袖手旁观、无动于衷,一定要站出来,一定要管!送去几百元和急需的东西,就能帮助一个家庭渡过难关;拿出300元钱,就能让一个孩子有学上。这是我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做呢?!”

新时代的鞍钢养育了“活雷锋”郭明义,还培养出了见义勇为、救火牺牲的英雄孙利东,“工人革新家”李晏家,“当代发明家”李超等一批英雄模范。在他们身上,无不流淌着鞍钢人的热血,老一辈呕心沥血,新一代的爱岗敬业,创新、求实、拼争、奉献,就是鞍钢永恒不变的精神主题。

1949年,鞍钢在一片废墟上起步,如今走过了71年的峥嵘岁月。从新中国成立至今,鞍钢取得了辉煌的成绩:2019年7月,鞍钢位列《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385位;2019年9月,位列201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第35位;2019年12月18日,《人民日报》中国品牌发展指数100榜单,鞍钢排名第65位;2020年4月,鞍钢入选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名单。

在产品与服务上,鞍钢根据市场需求适时调整产量和产品,增加高效益产品的产销规模,增加优质项目进程,不断激发钢铁板块创效能力,激发非钢产业发展活力,激发矿山企业发展动力,激发钒钛产业发展潜力。

在发展格局上,鞍钢生产铁、钢、钢材能力均达到每年2600万吨,形成了跨区域、多基地的特点。

在经济建设上,71年来,鞍钢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累计生产钢3.81亿吨、铁3.75亿吨、钢材2.77亿吨,上缴利税1245亿元,相当于国家对鞍钢投入的23倍。

在人才培养上,鞍钢累计向祖国各地输送了近6万名优秀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为各地培养了11万余名各类人才。

在企业文化上,鞍钢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方案,把以职工为本作为一切企业工作的根本方针,把市场导向作为一切企业工作的基本原则,把持续变革作为一切企业工作的重要驱动,把依法合规作为一切企业工作不可逾越的底线,把精益严格作为一切企业工作的基本准则,把高效执行作为一切企业工作落到实处的根本保障。

历史记录了鞍钢的辉煌成绩,也记载了鞍钢作为一个国有大企业的责任与担当。一面厚重的钢板墙上是鞍钢3277名劳动模范的名字,是鞍钢人爱厂如家、艰苦奋斗的主人翁觉悟;是舍己利人、甘于付出的奉献精神;是勇攀高峰、拼争第一的进取意识;是严细认真、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是英雄辈出、崇尚先进的英模文化。

不忘历史才能走向未来,善于传承才能开拓前进。这就是恒久不变的鞍钢精神,永垂不朽的鞍钢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