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
独处而静思者非难,居广而应天下者为难。
——程颢
简介
程颢(公元1032~1085年),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县滠源乡(今属红安)。北宋哲学家,理学奠基者。
人物小记
程颢嘉祐年间举进士后,任鄠县及上元县主簿、晋城令,有治绩,官至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参与王安石变法,后因反对新法,被贬至洛阳,任京西路提点刑狱。他与先后被贬至洛阳的文彦博、吕公著、司马光等相互联系,继续反对新法。哲宗即位后,司马光执政,荐程颢为宗正寺丞,未及行即病逝。
主要思想
由于程颢和程颐长期在洛阳讲学,故他们的学说亦被称为“洛学”。程颢提出“天者理也”的命题。他说:“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天理”是他哲学体系的最高范畴,他把“理”作为宇宙的本原。就天道的内容来说,程颢形容它是“生”,谓世界生生不已,充满生意,提出“天只是以生为道”,故“天地之大德曰生”。他认为生是天道,是天地之心,于是称天道为仁。这就把本来是伦理学上的概念仁抬高为宇宙的本体。
按程颢的说法,在生生不已的天道之下,通过阴阳二气缊化生,产生天地万物,人只不过是得天地中正之气。故“人与天地一物也”。因此对于人来说,要学道,首先要认识天地万物本来就与我一体的这个道理。人能明白这个道理,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即为“仁者”。故说“仁者浑然与万物同体”。程颢还提出,自己的心本来没有内外之分,人的心要像天地一样,普照万物;像圣人一样,情顺万事,无有内外。人们如果知物我本为一体,物即我,我即物,与物无对,忘其内外,就自然不存在心为外物所动的问题。诚能如此,其心就澄然无事。无事则定,定则明,至此就“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就可以进入圣域。程颢所谓“定性”,实即“定心”,这是他求得理想人格的道德修养方法。所以他并不重视观察外物,认为丸心自有“明觉”,“自家元是天然完全自足之物”,具有良知良能,可以凭直觉体会真理。
程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关于道德修养的学说。他追求所谓浑然一体的精神境界,在方法上是通过直觉领会,达到所谓物我合一。程颢是主观唯心主义心学的发轫者,他的“识仁”、“定性”,对后来的理学,尤其对陆王心学,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