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898年到南京求学,接触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思想,特别是受进化论思想影响,加之日益严重的社会危机、民族危机的刺激,初步形成了爱国的反清反帝的政治意识。1902年去日本留学,积极支持以孙中山为首的中国革命党人的反清爱国活动,并加入了革命团体光复会。原拟学医,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习,后决心从事文艺工作,以改造国民精神,推动社会的改革和进步。1907年发表了《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多篇重要论文,论述科学发展史和文化发展规律,介绍欧洲近代文学中富有民主革命思想和爱国主义精神的作家作品,评论各种社会思潮,抨击反动顽固势力和社会的守旧意识,提倡个性主义,探索国民性改造的问题,系统地介绍和阐释进化论学说,形成了自己的早期历史发展观和社会发展观。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辛亥革命后,曾任南京临时政府和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辛亥革命的失败,使鲁迅陷入了失望和痛苦之中。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鲁迅深受鼓舞。1918年5月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旨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揭露和抨击,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并陆续发表了《孔乙己》、《故乡》、《阿Q正传》等小说和杂文、散文诗、回忆散文等,向封建主义的政治、文化、思想、道德和习惯等,向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奴役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表现了爱国主义和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特色。他参加了《新青年》的编辑工作,反对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的妥协投降倾向,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1926年因支持北京学生的爱国运动受到军阀政府通缉,被迫去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当时革命中心广州,任教于中山大学。“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愤而辞去一切职务。长期的革命实践和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特别是大革命失败的现实教训,使鲁迅开始由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为共产主义者。1927年10月到上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了他生命最后十年的光辉业绩。他不顾国民党反动政府的种种迫害,先后参加革命互济会、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中国民权保障同盟等进步组织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认真学习马列主义,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介绍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其他革命文艺战士一起,同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及其他反动文人、反动文学进行不懈的斗争,粉碎反革命文化“围剿”,而共产主义者的鲁迅,正是在这一“围剿”中,成了中国文化革命的伟人。
这一时期他创作了小说《故事新编》中的大部分作品和大量的杂文。这些杂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现实中政治的、社会的、文化艺术的各种问题,进行最为深刻有力分析和斗争。鲁迅对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社团;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乙种)、《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编辑出版多种丛书;积极培养青年作者;收集、整理、研究了大量古代文化遗产,整理《嵇康集》,辑录《会稽群故书杂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等等。他的创作有小说集三本,杂文集十六本,还有散文诗集《野草》、回忆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新旧体诗七十余首。此外还大力翻译介绍外国进步文学作品,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1938年出过《鲁迅全集》,共二十卷;新中国成立后分别出版《鲁迅全集》(著作10卷)、《鲁迅译文集》(10卷)等;1980年再次印行《鲁迅全集》,在过去十卷本基础上增收了《集外集拾遗补编》、《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和日记、书信等,共十六卷。鲁迅作品已翻译成英、日、俄、朝、德、法、阿拉伯、世界语等五十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出版,已成为世界进步文化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