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

【生卒】:702?—765

【介绍】:

唐代诗人。字达夫,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人。少时贫寒。开元初,20岁的高适曾西游长安,希望求仕为官,却失望而归。开元二十年,他北上蓟门,漫游燕赵,希望在边塞求得建功立业的机会,也以失意潦倒而告终。此后,高适寓居梁宋一带,过了十余年混迹渔樵的流浪生活,曾漫游江苏、山东、河北等地。他的代表作《燕歌行》就是在这一时期写成的。天宝初年,高适已四十多岁,依然是个布衣。他曾跟李白杜甫一齐在齐赵一带游猎饮酒,赋诗纵谈,成为朋友。天宝八年,得张九皋的推荐,高适中有道科,然而仅得到个封丘县尉的卑小的官职。他在《封丘作》一诗中说:“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表达了他不堪忍受的痛苦心情。不久,高适辞官而客居河西,得河西节度使哥舒翰推荐,掌幕府书记。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拜为左拾遗,转监察御史,佐哥舒翰镇守潼关。潼关失守后,高适奔赴玄宗行在,详细陈述潼关失守的军情,得到玄宗、肃宗的重视,擢谏议大夫,后又连续升迁,官至淮南、剑南西川节度使,封渤海县侯,最后任散骑常侍,死于长安。有《高常侍集》。

高适今存诗歌二百余首,其中的优秀作品多创作于北上蓟门、漫游梁宋时期。高适的诗歌多慨叹身世,反映早年的坎坷遭遇,也有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其边塞诗的成就最高。代表作《燕歌行》是唐代边塞诗中的名篇。《燕歌行》本是乐府《相和歌·平调曲》古题,过去多写妇女思念远征的丈夫这一传统题材。高适用来写新的内容,对御史大夫张守珪掩饰败绩、谎报军情的丑行进行了隐寓和讽刺。这首诗反映了边塞战争的复杂情况,揭露了边塞军中将帅生活的腐败,对出生入死英勇杀敌的士卒予以赞颂和同情,委婉地表达了对和平和胜利的向往。“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高适以政论般的笔调批判了唐代的边塞战争中的弊病,对边塞战争的实质有较深的触及。《燕歌行》思想深刻,语言爽快,感情激昂,气势雄浑,写得苍凉悲壮,格调不凡。高适的《塞下曲》、《塞上》也很有名,表现了诗人追求理想、报效国家的满腔热忱。《别董大》等小诗也颇有影响。

高适是唐代边塞诗派中的重要代表,与岑参并称为“高岑”或“岑高”,共同为边塞诗的繁荣作出了杰出贡献。他长于七言歌行,婉转流畅而又苍劲古朴,于韵律和对偶也很讲究。殷璠《河岳英灵集》说:“适诗多胸臆语,兼有骨气。”概括了高适诗歌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