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法国作家。出身于中产阶级家庭,技小爱好音乐。中学毕业后,考入巴黎高等师范学校。深受启蒙主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对巴黎公社也表示崇敬。青年时代的罗兰有很强的求知欲,对文学、音乐和哲学均感兴趣。他曾给列夫·托尔斯泰写信,就做人和从事艺术中感到困惑的一些问题向他请教。托尔斯泰给他做了热情而忠肯的回答。从高师毕业后,罗兰去罗马考查,回来后,完成了关于欧洲歌剧史的论文。此后,便一面在高师和巴黎大学执教,一面进行写作。
罗兰的创作活动始于十九世纪八十至九十年代。他是抱着复兴法国艺术的目的步入文坛的。这一目的使他选择了戏剧的形式。面对颓废主义对艺术的影响,他决定创造崭新的“人民戏剧”。在“人民戏剧”的总题目下,罗兰在两种题材方面进行探索,创作了“信仰的悲剧”和“革命戏剧”。前者包括《圣路易》、《哀尔蒂》、《时机正要到来》等剧本:后者包括:《群狼》、《丹东》、《理智的胜利》、《七月十四日》、《爱情和死亡的游戏》、《百花盛开的复活节》、《流星》和《罗伯斯庇尔》等八个剧本。“革命戏剧”是罗兰戏剧改革计划中的更重要部分。其创作目的主要是考查一七八九——一七九四年的法国革命的变化。由于罗兰没有摆脱个人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所以他的“革命戏剧”计划和整个“人民戏剧”的创作探索,并没有给他带来预想的声誉。于是他中断了这一方面的努力,转而写起名人传记,企图从伟大人物身上寻求制颓废世风的精神力量。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他写作了《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甘地传》等传记作品。从一九〇四年到一九一二年,罗兰用了八年时间创作他一生的力作,长篇小说《约翰·克利斯朵夫。《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罗兰乔居瑞士。他决定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这一思想集中反映在两个文集《超脱于混战之上》和《先驱者》中。他对十月革命表示了欢迎的态度,但是仍害怕革命会“产生仇恨,加深仇恨”,担心社会主义会妨碍知识分子的“精神设立”。一九一九年,罗兰发表《精神独立宣言》。二十年代初,罗兰的世界观陷入危机,曾一度转向甘地的不抵抗主义。后来面对法西斯势力的猖獗和受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教育,终于端正了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一九三一年发表《向过去告别》,表示与写作》,宫传自己为革命的无产阶级写作。一九三三年完成的长篇小说《母与子》是思想转变后的罗兰的代表作品。小说主人公安乃德从个人主义和抽象人道主义走向革命与社会的道路就是罗曼·罗兰一生的道路。罗兰是二十世纪西方知识分子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影响下从个人主义走向人民的一个杰出的代表。他的思想和创作的探索对于同时代和后来的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