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院哲学

欧洲中世纪基督教会的官方哲学。因在教会的修道院和学院里讲习而得名。它产生于公元8至10世纪之间,11、12世纪得到广泛传播,13世纪达到全盛,以后便开始走下坡路,15世纪瓦解。经院哲学的主要代表是安瑟伦和托马斯·阿奎那。

欧洲封建社会建立的初期,经济发展缓慢。到了公元8世纪,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阶级斗争也日益尖锐起来。在这种情况下,罗马天主教会迫切需要加强教会学校中的神学教育,建立一种同基督教教义相符合的特殊哲学,以便在思想上巩固教会的统一和集中,麻痹人民群众的斗争意志,并对一切异教或异端思想作斗争。中世纪的经院哲学正是适应着这样的需要而产生的。

经院哲学的性质,属于基督教神学。它是在“教父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在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与“教父学”有许多共同之处,但比“教父学”更加系统化、理论化、哲学化。它利用反动的新柏拉图主义以及被歪曲了的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来论证基督教的教义,宣称世界的最高本原是超自然的精神实体——上帝,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上帝创造和主宰的,因而人的理性应该绝对服从上帝的权威,对宗教教条只能信仰,而不能有丝毫的怀疑。在经院哲学家看来,一切真理都包含在宗教教条中,研究现实和研究自然是没有用的,哲学所要做的只是从理论上论证宗教教条。经院哲学就是这样为维护封建教会的反动统治而精心炮制出来的一种唯心主义神学体系。

经院哲学的特点是荒诞、空洞和烦琐。它以上帝和《圣经》为研究和论证的对象,必然对一些荒诞的问题争论不休。例如:“一个针尖上能站多少天使?”“天使要不要睡觉?”“亚当被创造出来时几岁?身长多少?”“天堂里的玫瑰花有没有刺?”等等。它在研究和论证问题时,根本不顾现实事物的存在,排斥实践经验和科学知识,盲目崇拜权威,把《圣经》、新柏拉图主义和亚里士多德学说中的“僵死部分”作为至高无上的权威,作为研究和论证问题的依据。它还把亚里士多德演绎推论的三段论式变成形式主义的烦琐论证,在论述问题时,罗列一大堆空洞的定义,把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都陈述出来,然后用一连串的三段论式进行推演,反驳对方观点,证明自己观点。由于上述特点,以后的人们把那种脱离实际、死啃教条、进行空洞的概念推演和烦琐论证的恶习叫做“经院习气”或“烦琐哲学。”

经院哲学的主要内容是围绕“共相”问题而展开的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经院哲学是中世纪占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它独霸了一切学校的讲坛,排斥任何其他哲学派别的存在。但是这并不是说经院哲学的内部没有任何矛盾。事实上,经院哲学内部从其产生之日起就存在着非正统派的唯名论和正统派的唯实论的斗争。唯名论认为“共相”(一般)是不真实的,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的;唯实论的观点则完全相反。两派的争论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这一争论实际上涉及到了世界的本原是精神还是自然界这个哲学的基本问题。唯实论肯定一般的真实存在,否认个别的真实存在,其目的是为了肯定抽象的精神实体的存在,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唯名论就其实质来说虽然也属于唯心主义,但它肯定个别事物的真实存在,已经具有了唯物主义倾向。第二,这一争论涉及到了对基督教的态度问题。唯实论肯定一般概念是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这就直接肯定了基督教的普遍教义如上帝、原罪、三位一体等的独立实在;而唯名论不承认一般概念的真实存在,就包含了对基督教普遍教义的怀疑因素,因而唯名论者受到了教会的排斥和迫害。第三,这一争论对于人们正确认识一般和个别的关系起了推动作用。一般和个别的关系问题,是古希腊罗马哲学遗留下来的一个重大哲学难题。经院哲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长达几个世纪的争论,虽然没能正确解决它,但却比古希腊罗马哲学有所前进,对于后来的推崇理性、重视经验、解放哲学的新思潮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和教会势力的衰退,随着近代实验科学的兴起,经院哲学日益走向没落和瓦解。但是作为一种反动思想,它一直为教会所保存。19世纪末,罗马教皇正式宣布托马斯·阿奎那的学说为教会官方哲学。在现代西方哲学中,新托马斯主义仍有一定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