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战国中期的兼并战争,公元前260年的长平之战以后,秦独强而六国益衰的形势已定。秦庄襄王于公元前247年死去,嬴政即位(公元前246-210年),当时只有十三岁。公元前238年,按秦制二十二岁举行成人加冠典礼,秦王政亲政,同年平息嫪毒叛乱。接着任用法家李斯、韩非,提拔李斯为廷尉,采纳了韩非学说,作为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理论依据。统一六国的条件已经成熟,公元前230年起到221年进行了十年统一战争。公元前230年,派内史腾灭韩,虏韩王安,置颍川郡。公元前229年,派王翦大破赵军,攻占邯郸,置邯郸郡。赵王迁被虏,赵公子嘉带带领几百人逃到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灭代,虏代王嘉,置代郡。公元前228年,秦兵临易水,将要攻燕,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未遂,次年秦派王翦攻燕,再次年攻下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派王贲攻燕辽东,虏燕王喜,燕亡,置辽东郡。后在原燕地重建渔阳郡、右北平郡、辽西郡,又置上谷郡、广阳郡。公元前225年,秦派王贲攻魏,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三个月后,城破,魏亡。在魏东部设砀郡,又在旧魏地建泗水郡。公元前224年,秦将王翦率六十万大军,直取楚都寿春,虏楚王负刍,楚大将项燕自杀。公元前222年,秦平定楚的江南地,降服越君,设会稽郡,楚亡。灭楚后又置九江郡、长沙郡。公元前221年,王贲率军从燕地回师南下,直破齐都临淄,虏齐王建,齐亡,置齐郡、琅琊郡。到公元前221年止,历经十年战争,完成统一大业,从此“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建立了统一多民族的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统一六国的原因:第一,战国以来封建经济飞跃发展,使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创造了统一的条件。战国后期各地经济联系的加强已达到“四海之内若一家”的程度,使各地逐渐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整体。在封建割据的情况下,常常是“壅防百川,各以自利”,以邻为壑,只有在统一的管理下,才能发展经济,统一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第二,战国时期的农民反抗阶级压迫的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本国统治者,起到了消除妨碍统一势力的作用。如楚国爆发了庄蹻起义,沉重地打击了楚的腐朽暴虐统治,为秦统一消除了障碍。秦统一是长期战争实现的,在战争中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人民要求统一,人民被卷进统一战争,人民为统一大业做出了积极贡献。第三,春秋战国以来所形成的各族人民的初步融合为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提供了有利条件。秦、燕、楚是当时的三个民族融合中心。秦向西方和西南方发展,是诸夏与西戎、羌、西南夷的融合中心。秦惠王曾一次攻取义渠(西戎之一部)二十五城。这些部落逐渐被秦兼并,秦在那里置陇西、北地、上郡。羌族是古老的民族,与秦的关系一直很密切。西南地区最大的部族有巴、蜀、苴等,公元前316年趁三国内乱,秦惠王派司马错灭三国,开发和经营这一地区,并在成都平原修都江堰工程,使这里成了“天府之国”。秦还与更远的西南夷各部发生联系。燕向北方发展,形成了诸夏与匈奴、东胡、林胡、楼烦等的融合中心。赵国在武灵王时曾占林胡等的部分土地,置云中郡、雁门郡。赵还灭了中山国,中山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燕昭王时大败东胡,辟地千里,筑长城,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等郡。楚向东南、西南发展,形成诸夏与百越、西南夷的融合中心。楚兼并越,加强了浙、闽、赣、湘、两广与楚的联系。楚与西南夷联系非常深远,吴起变法时,许多楚人到西南夷定居,楚文化的影响已波及到巴蜀、两广、贵州、云南等地。第四,“百家争鸣”为统一局面做了舆论准备。当时各家都提出统一的主张,尽管其具体方案不同,但统一为其理想则是一致的。孟子主张“定于一”,按西周盛世为模式达于统一。荀子主张“四海之内若一家”,以“礼表法里”的方式统一。韩非等激进派则强调集权,实行“法治”,用暴力实现统一。秦始皇正是沿着这条道路前进的。第五,秦实现统一大业有其自身的长处。战国后期以来统一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七国中为什么能由秦来统一,这与秦的优越之处是分不开的。和山东六国相比,秦后来居上,通过商鞅变法,秦各方面都发展很快,秦始皇即位前,秦已基本上具备了实现统一的条件:1.政治上,实行法治比较彻底,比其他各国进步。秦国官吏忠于职守,士大夫效忠公室,不搞结党营私,朝廷办事效率高,民风纯朴。秦成为强国不是侥幸,而是政策得当,形势发展的必然。2.经济上,秦注意发展农业生产和兴修水利,奖励耕战。秦占居富饶的关中平原与四川天府之国,拥有足够的经济力量,是秦能取胜的关键。3.军事上,秦奖励军功,军队勇敢善战,又居于军事上的险要之战,进可攻,退可守。4.外交上,秦善于利用六国的矛盾和弱点,各个击破,运用远交近攻、合纵连横策略都很灵活,使得六国不能联合抗秦。5.秦王政在统一战争中也发挥了他个人的积极作用。他从组织上、军事上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准备工作,一方面消除了吕、嫪、太后阴谋集团,有利于政令的统一、防止了割据势力的篡权和内战的发生;另一方面他十分注意招揽人材,任用法家李斯以及大将王翦等,吸收韩非思想为创建统一大国的理论基础。所有这些措施都为加速统一、结束大国兼并战争的混乱局面起了积极作用。对于秦统一问题,杨宽《战国史》叙述颇详,此外可参阅《中国史稿》、《中国史纲要》、《中国奴隶社会史》以及林剑鸣《秦国发展史》等。有关秦始皇问题,本书则另有专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