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美国诗人,评论家。一八八五年十月三十日生于一个职员家庭。十六岁进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罗曼语言文学。一九〇六年到法国普罗旺斯、意大利和西班牙旅行,回国后在印第安纳州的华巴施大学任教。数月后再度赴欧,在伦敦结识一些作家和诗人,发起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一九一四年至一九二〇年间,庞德与乔伊斯、艾略特结识,帮助他们修改和发表作品。一九二四年移居意大利。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罗马电台为法西斯政权宣传,攻击美国的作战政策,因而被指控为叛国罪,于一九四五年押往华盛顿受审。一九五八年获释后重返意大利,定居威尼斯。一九七三年十一月一日去世。庞德一生的主要作品有诗集《狂喜》(1909)、《人物》(1909)、长诗《休·赛尔温·毛伯利》(1920)、《诗章》(1917-1959)和演讲集《罗曼精神》(1909)。他还出版了英译中国古诗《中国》(1915),并翻译过日本戏剧。《休·赛尔温·毛伯利》被作者称为向伦敦告别的诗,毛伯利即诗人自己。这首诗对当时的英国文学和文化进行了讽刺,同时又带有自传性,反映了作者与现代资产阶级文明的矛盾。代表作《诗章》经历了四十二年的创作过程,先后以“诗章”的形式分批发表。全诗共包括一百零九首“诗章”和八首未完成的片断,内容庞杂,涉及世界文学、艺术、建筑、神话、经济、历史、名人传等方面。作者声称,他创作的宗旨在于反映人类的成就,并描绘一个由一些有思想、有行动能力的人物所领导的美好文化。但长诗的不少“诗章”反映了作者的反动观点。也有一些“诗章”论及孔子的哲学、伦理学和社会思想等。《诗章》结构松散、典故堆砌、晦涩难读。庞德的译作,曾经引起欧美对东方文学的兴趣。庞德具有保守、反动的思想倾向。他早期的诗作对资本主义现实不无批判,但持的是贵族老爷的态度,因此也包含着对劳动人民的鄙视。作为意象主义诗歌运动的发起人,庞德早在1914年就提出“意象主义的要旨不在于把意象当作修饰,意象本身就是语言”,是在转瞬间呈现给人们一个感性和理智的综合体的理论。后来,他进一步发展了关于意象的观点,认为意象并非一个思想,而是一个发光的结节,一个旋涡,很多思想不断从中升起,或者沉入其中,或者穿过它。这些关于意象的特殊功能的解释,对英美现代诗歌的结构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庞德不仅以自己的诗歌理论推动了西方现代诗歌的发展,还以具体的指导和帮助促进了一些作家和诗人的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