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论著·《抱朴子》
晋代葛洪著。分内外篇,内篇二十卷,言神仙方药、养生延年,多宗教哲学和科学技术内容;外篇五十卷,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其中某些篇章如《钧世》、《辞义》、《尚博》、《文行》、《应嘲》等,表达了作者的文学观点,这是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的重要理论著作。
葛洪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经世致用”的文学主张,强调写作要有益于教化,反对“徒饰弄华藻”:“夫制器者珍于周急,而不以采饰外形为善。立言者贵于助教,而不以偶俗集誉为高。” 《辞义》篇批评文学创作中的轻内容、重形式的倾向,要求文学发挥移风易俗、讽刺过失的作用。 《尚博》篇指出德行与文章并重,认为文章与德行“犹十尺之与一丈”。
对贵古贱今的复古拟古思想的批判,是《抱朴子》的另一重要内容。 《钧世》篇认为,今胜古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文学的发展由质朴变为华丽,也是必然的趋势,“古者事事醇素,今则莫不雕饰”,这是“时移世改,理自然也”。葛洪还认为,文学的发展正如舟车之代步涉,文墨之改结绳一样, “诸后作而善于前事”。这种文学发展观是含有真理性认识的。当然,葛洪并不认为所有的后代文学都一定比前代的文学作品更好。他曾指出“古诗刺过失,故有益而贵;今诗纯虚誉,故有损而贱也。”这种提法,看上去与“《毛诗》者,华彩之辞也,然不及《上林》、 《羽猎》、 《二京》、 《三都》之汪博富也”有明显的矛盾。其实,两者并无矛盾,只是着眼点不同。前者强调文学应为世所用,后者用于说明文学由质朴到华丽是自然之理。葛洪一方面坚持文学的社会教育价值,一方面强调文学的发展今胜于古,力求在两者之间保持一种必要的张力。这种作法不无可取之处。此外, 《抱朴子》还比较广泛地涉及到了一些美学问题,在美的相对性、美感的一致性与差异性问题上,也提出了一些启人深思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