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鲍列夫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鲍列夫

尤·鲍·鲍列夫(ЮрийБорисович Борев,1925-),苏联科学院世界文学所研究员、文献学博士、教授,苏联著名美学家,“新审美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研究审美范畴著称,主要著述有: 《论喜》 (1957)、 《基本审美范畴》 (1960)、 《论悲》(1961)、 《美学引论》(1965)、《喜》 (1970)、 《美学》(1981年第三版)。

鲍列夫的美学观点与斯托洛维奇、涅陀希文等人接近,此派力主美学研究不能脱离人类社会历史,对生活的审美认识即社会认识,因而被称为“社会说”派,又称“新审美派”。他们认为美学的对象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其中包括艺术。他们把马克思的“从实践精神上掌握世界”的原理作为出发点,认为“对世界作实践的、精神的掌握”的特点, “使我们能够认真地去认识对现实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评价的特点”。 “美学是关于对世界的审美掌握的本质和最一般规律以及关于这种掌握的最高形式即艺术的科学”。在美的客观性和社会性问题上,鲍列夫等人主张美根源于人类的客观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一方面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了;另一方面,对象本身的属性、尺度、规律为人所掌握,成为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未经改造的自然也成为“人化了的自然”,而客观世界、对象成为“人的作品”,人在对象中直观到自己的本质力量,因而引起审美愉悦、享受。所以,美的本质是客观的,社会的。 “ ‘社会说’正是把现象的客观的社会的属性解释为审美本性的。……社会生产包括我们所见到的整个世界。现在,世界的一切现象或者是被人的劳动所改造(“第二自然界”),或者是被掌握的对象,再不就是人的未来的、更雄伟的力量的武库。而同社会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的目的毫无关系的现实现象是没有的。现实现象的审美属性或审美价值的源泉也就在这里。换句话说,美就是现象的肯定的社会价值,这一价值是由现象同人类生活的客观的、社会所产生的相互关系所决定的。现象的最广泛的肯定的社会意义,它对人类、对社会发展目的的意义,也就是这一现象的审美价值。”鲍列夫在艺术本质问题上属“艺术审美本性”派,主张艺术的本性、内容和形式,都根源和取决于它的认识对象。艺术的典型性格不仅概括了一定阶级和历史具体特征,而且体现了全人类内容。人道主义是艺术的本性。所以,艺术的本质是审美。

以鲍列夫为代表人物之一的“社会说”,在苏联美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美学界也有巨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