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柏格森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人物·柏格森

亨利·柏格森(He-nri Bergson,1859—1941) 他是法国唯心主义哲学家、生命哲学和非理性主义的主要代表。他的哲学和文艺思想被称为直觉主义,并曾蜚声讲坛。主要著作有《试论意识的直接材料》、《时间与自己意志》、《形而上学引论》、 《笑的研究》等,他的论著经常涉及艺术、美学问题,借以解释他的生命哲学。柏格森的文艺思想建立在他的生命哲学基础上。他认为世界的最高“实在”是非理性的,这种“实在”叫做“生命的冲动”。“生命的冲动”的本质就是生命不断地创造、变动、形成“意识的绵延”。在意识的绵延中,生命得以创造和进化。物质是这种“绵延”停滞或削弱的结果。理性只能认识物质,而对于生命的“绵延”,只有直觉才能印证。显然,他把直觉进一步神秘化了。

柏格森认为,艺术表现直觉,与理性无缘。艺术不是现实的反映,而是内心直觉体验的表现。“人歌唱的总是他自己,仅仅是他自己的某种独特的心境——一种一去不复返的心境”。艺术表现的是“某种深刻的心灵状态或内心冲突。而这不是从外面获取的”。 “除了我们的心灵之外,我们很难说彻底懂得了什么”。此外,他认为艺术没有预期目的,也没有任何功利性。艺术也包蕴在绵延、创化之中,绵延是永无止境的创造。因此不可能有预期的目的。比如一幅肖像画,“无论是谁,那怕是画家本人也不能精确地预见到这幅肖像将画成什么样子;因为预见等于要在画成之前将它画好,——这是一种荒唐的假设,一种自身的否定”。显然,在文艺的本体论上,柏格森是唯心主义性质的;而他否定艺术的目的和功利性,也就是否认艺术会有任何的社会价值和社会作用。

柏格森认为,艺术使人面对“实在”,超脱生活现实,艺术有助于消除我们与“实在”之间的障碍,绘画、雕刻、诗,音乐都可以克服我们与“实在”之间的距离,提高灵魂、超脱现实,因为艺术“把我们立刻转到产生这种感情的心理状态中去”, “打破时间与空间在艺术家与我们的意识之间所造成的疆界”。柏格森还认为,艺术欣赏是被动地感受“实在”所予以的暗示。艺术的目的是要麻醉我们个性中的积极的或具有相当反抗性的力量,从而把我们带进一种反应状态中,使我们认识到启示给我们的观念,并且与被表现的感情发生共鸣。艺术将感情暗示给我们。柏格森把艺术欣赏活动变成神秘的哲学活动,艺术成为人们进行直觉活动的工具。

柏格森的直觉主义美学和艺术理论是建立在非理性主义基础上的,比克罗齐的直觉理论更加神秘,对西方现代派文艺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