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黑色幽默

外国文艺美学要略·流派·黑色幽默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流行于美国的现代主义文艺流派。后对西方的电影、戏剧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黑色幽默”是因1965年美国作家弗里德曼收了十二个作家的小说片断印成题为《黑色幽默》的集子而得名。 “黑色幽默”又被称为“变态的幽默”,或“绞刑架下的幽默”。所谓“黑色”是指严酷可怕而又滑稽的社会现实;“幽默”是指有自由意志的主体对现实采取的玩世不恭的嘲笑态度。这一流派表现的是在绝望的境地中借助幽默来保持镇定,但却带有悲观的宿命色彩。实际上起着宣扬逆来顺受思想的麻醉作用。

黑色幽默是以现代反理性主义的各种哲学思潮,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柏格森的直觉主义和萨特的存在主义等为理论基础的,并把这些哲学观念体现到创作实践之中。它沿袭了存在主义关于“世界是荒谬的,人生是痛若的”思想,并将此绝对化,在作品内容上追求表现世界的荒诞、社会的畸型与疯狂,加之以无可奈何的渲染与嘲笑。他们同样也否定传统的价值观念,也具有“非英雄”倾向,常常描述人的潜意识和复杂的内心感受。作品中虽对资本主义社会种种弊端的暴露与讽刺,可最终还是用虚无主义、悲观主义和和平主义来聊以慰安。从美学上看, “黑色幽默”基本上属于喜剧范畴,但又是带有浓重的绝望感和悲剧因素的。

在艺术形式上,这一流派在时间、空间上打破传统的结构方式,颠倒、交错时间顺序,任凭主观意念的随意驰聘,使过去、现在和将来混杂起来,扑朔迷离,情节松散凌乱,并且常常用形象的暗示、对比、烘托、象征等手法,体现出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些基本特征。这一流派的主要作家作品有约瑟夫·海勒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库尔特·冯格尼特及其《第五号屠场》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