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以形写形

中国文艺美学要略·学说与流派·以形写形

南北朝山水画家宗炳论画主张。他的《画山水序》是我国第一篇专论山水画的论文,其中有“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意即以画之形,以画之色来再现山水之形貌。宗炳认为山水画的功能在于“以形媚道”,山水以它的形貌使圣人的道表现得更完美。 “夫圣人以神法道”。但宗炳突出强调的是山水画的畅神作用。他说: “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欣赏再现山水画的艺术美代替欣赏真山真水的自然美,因此宗炳认为,画要逼真地再现自然的山水风貌。作画就是对客体事物的摹仿写照。从此出发,一方面,宗炳强调画家要深入体验观察自然精微,“身所盘桓,目能绸缪”,饱游饮看,而且要“应目会心为理”,找出自然景物的规律,做到不面临自然景物,也能默画出完美的形象。

另一方面,宗炳认为要在一小幅画面上勾画高山大川,显示出空阔的景色,还得解决透视问题:“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这段话阐明了透视学原理的一个中心问题,即近大远小的规律,画家与描绘的对象必须拉开一定的距离才能作画,以及透视画面的原理。如果没有象宗炳这样钻研透视理论的先行者,就难以产生后世象展子虔的“咫尺千里遥”的山水画。宗炳的透视理论距今已一千五百多年,比起其它国家要早得多。可见,宗炳的“以形写形”的山水画论对于作画的训练方法,描绘的透视原理以及肯定山水画的“畅神”的审美作用方面,都起了开先河的作用。

宗炳的“以形写形”重点在于形现,并不是舍去形内之神,只求形似。他说的“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就是证明。后代有些人片面理解“以形写形”,变成“论画以形似”的浅薄之见,形成艺术的末流低格,苏东坡批评这种做法是:“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由追求表面的形似到崇尚形神兼备的审美理想,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最初艺术家们在自然形象面前被动多于主动,形似重于神似,状物高于达意。这是正常现象。因为山水画家从客观形象塑造并借以抒写情思,须要一个较长的时间,其中大都首先注意和讲求艺术造型的手法。因此, “以形写形”的画论的产生是势所必然的。